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基督教發展史(七)─古典時代晚期2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3/9/17 下午 12:25:33

雖神學家們所爭辯的問題之核心,君士坦丁大帝可能並不完全了解,或者說他對神學爭論毫無興趣。他覺得精闢的爭論,若只是為了一些枝微末節的問題,有何意義?他有興趣的只是想將基督徒一統於其麾下。他竭力維持帝國的宗教和諧,認為神學之爭辯不應繼續,教會更不該分裂。軍人出身,君士坦丁大帝以為只要他一聲令下,所有爭論都會立即平息。在低估問題之嚴重性下,他寫信給各地涉及此爭論的主教,主要是埃及地區,勸他們和睦相處。毫無效果後,約於320年,在亞歷山大的教會舉行一宗教會議,可惜雙方各執己見,不肯相讓。這麼一來,君士坦丁大帝只好親自出面了。325年,他邀請帝國內所有主教,支付他們交通及食宿費,於520日,在尼西亞召開“第一次尼西亞會議”,目的當然是為解決若干神學爭論。

君士坦丁大帝不但親自出席、主持會議,並參與討論。他以一種優雅又最微弱的強勢姿態主持會議,但也努力扮演調和鼎鼐的角色,設法緩和會場劍拔弩張的氣氛。他並不在乎那派主張獲勝,他只想要有一明顯的勝方,然後他便全力支持其見解。會議先討論一些較次要的議題,如由異端教士施洗是否有效,及復活節的日期如何計算等,然後才轉入較具爭議的議題。會議中,之前提過的亞他那修(那時他任亞歷山大城的教會執事,陪同主教出席,328年主教過世後,他繼任主教),與“安提阿派”的亞流,兩人系出同門,都屬亞歷山大的教會,但看法南轅北轍,各為自己的主張辯論。另外,對聖子與聖父之關係,亦有出席主教提出“聖子與聖父同質”。其中“同質”(homoousios)也稱“同體”,表同一本質。

會議在君士坦丁大帝的主導下,通過“尼西亞信經”,承認“耶穌基督,聖而神者,為父所生,並非被造,與父同質”,其中的“父”,是指上帝,或者說聖父。過去從未有任何人或任一會議,提出如此影響深的文字,基督徒長久以來的困境,即如何解決其信仰核心的詭論、如何解釋為何一個被釘在十字架折磨至死者卻依然神聖,終獲有效解決。此便成為當時正統的基督教教義,否定者將被視為異端。“尼西亞信經”不僅是一篇關於信仰的聲明,日後不但成為何謂基督徒之官方定義,且為界定天主教及東正教的基本信條。時至今日,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新教)信徒聚會時,有時仍會誦讀“尼西亞信經”。讓人會遙想基督教仍統一的時代。在“東羅馬帝國”,皇帝及宗教領袖之關係,一直以尼西亞會議的決議為依歸。教會不歸皇帝管,宗教事務由主教們決定作法,執行則歸皇帝。“尼西亞信經”為基督宗教注入實質的內容,有了這部信經(creed),此會議的成就,可說已超過在君士坦丁大帝的預期。

只有兩位出席主教反對會議之決議,仍堅定支持“亞流派”,這兩人後來跟亞流一起被流放。教會豈容異議?要知在教會裡,並不容挑戰權威,諤諤之士是難有立足之地的。會議同時制定了20條教會法規,擴大正統派主教的權力。會議的決議,對帝國全境教會,均具強制性的約束力。“亞流派”正式受到譴責,亞流的著作也被下令燒毀。經此打擊,“亞流派”還能翻身嗎?

盛大的“第一次尼西亞會議”結束後,基督教的紛爭是否就此平息?沒有!部分東方教會的主教,不承認“聖子與聖父同質”的教義,上帝不是獨一無二的真神嗎?既然如此,怎會有個兒子與衪同一本體?這兒子既是宇宙的主,怎可能孕生自一世俗的女子,還歷經痛苦與死亡?他們拒絕承認“尼西亞信經”。另外,雖然在會議中,君士坦丁大帝支持亞他那修的主張,但亞他那修並不領情,後來他還嚴厲地斥責君士坦丁大帝為敵基督(antichrist,指假冒基督的身分,以暗中敵對或意圖迫害真基督者)

沒什麼宗教理念的君士坦丁大帝,並不在乎昨非今是之譏,他見風轉舵,那一派基督徒得勢,他就支持。而宗教是信仰,無法僅靠一個會議,通過幾個對教義的決議,就能徹底改變信徒的想法。亞流的主教一職雖被免除,“亞流派”也被譴責為異端,但豈會降低他講道的魅力?他在帝國東部,仍相當受歡迎,因而不斷有信徒改皈依“亞流派”。如果君士坦丁大帝支持由他自己召開及主持的“尼西亞會議”之決議,事情就很單純。因一旦皇帝鎮壓,亞流怎可能有容身之處?但眼看亞流的追隨者日益增加,君士坦丁大帝便不再以為“亞流派”的主張是謬論。果真天威難測,他結束對亞流的流放,改將亞他那修流放。

從天堂落到地獄,不甘心的亞他那修,跑到君士坦丁堡向皇帝申冤。憑其舌粲蓮花,皇帝被他打動,又改為譴責亞流。但那時活躍於亞歷山大的亞流,才不理會皇帝的命令,他另組教會,吸引到的信徒之多,已讓皇帝極為難堪。起初君士坦丁大帝想以徵重稅來制伏亞流,也就是凡自稱亞流的信徒者,都適用高額的稅率。但效果有限,且亞流朝中有人,不久便成功地說服皇帝改變立場,於是亞他那修再度被放逐。反反覆覆的君士坦丁大帝,使帝國的基督教信仰,左盪右盪,陷入相當混亂的局面,即使336年亞流過世後,情況仍未好轉。

君士坦丁大帝遲不肯受洗,他想儘量拖延受洗時刻,以將一輩子的罪過,一次洗清,然後帶著潔淨無罪之身,昂然進入天國。而即使受洗,究竟要由“正統派”或“亞流派”為他施洗,他也猶豫了很久。337年,他的時候到了,尼科米底亞的主教,“亞流派”的優西比烏斯(Eusebius,約260-339,學識淵博、著作豐富,有“基督教史學之父”的美譽),匆匆趕去為君士坦丁大帝施洗。幾天後,522日,史上第一位基督徒皇帝,於在位31(306-337)後蒙主恩召。他是屋大維(西元前27-西元14年在位)之後,在位最久的羅馬皇帝。

基督徒裡,有人視君士坦丁大帝為大恩主,認為他讓基督徒脫離迫害、享有宗教自由,且他追隨耶穌基督的足跡,盡力推廣基督教。有人還因此推崇他為“聖人”,或“第13位使徒”。另一方面,也有人形容他滿手血腥、弄虛作假,他可說是位相當有爭議的人物。虛假很可能是真的,因他雖自稱“眾使徒的同儕”,看起來很謙卑,但其實根本認為自己高使徒們一等。以他對死後的安排為例。他遺命死後葬在“聖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的一座精美石棺內。石棺四周圍著12座空石棺,代表12使徒,這顯然是自比耶穌基督,且將自己一生的成就,以對基督教的貢獻來代表。相對於他殺妻害子、臨終由異端主教施洗,且死後被多神教徒奉為神明,卻又被基督教封聖,其“成就”著實令人驚嘆不已。

附帶一提,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於奧圖曼帝國後,1461年,“聖使徒教堂”便被摧毀,改建清真寺。最初的“聖使徒教堂”,乃由君士坦丁大帝興建於330年。但337年,他去世時教堂尚未完工,由他的兒子及繼承者君士坦提烏斯二世(Constantius II317-361337-361年在位)繼續完成。這位新皇帝本想將12使徒的聖髑(sacred skull,指聖人的遺體(遺骨、毛髮、指甲等)或遺物)都收集在這座教堂,但最終只收集到安得烈的。

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下,基督教在爭取帝國信仰上,首度領先多神教徒(有些學者習於以異教徒(pagan,非基督教徒)稱之),但雙方的競爭並未停止。他過世後留下的世界,仍遠非基督教世界,多神教尚是“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各地神廟繼續由政府預算維持運轉。君士坦丁大帝只是讓基督教合法化,但由皇帝也以基督徒自居,便能大大地促進基督教的發展,且讓人看出此信仰,是帝國未來的潮流。但轉變總會使有些人抗拒。畢竟希臘及羅馬眾神,已“照顧”羅馬約1千年,拋棄他們不是會招來禍害嗎?堅定的多神教信仰者,紛紛祈求諸神派來救星,以拯救他們認為被基督教整得搖搖欲墜的帝國。祈求會有效嗎?

撇開是否為了政治目的,而利用基督教不提,在“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1978,麥克哈特(Michael H. Hart著,趙梅等(2000))一書裡,將君士坦丁大帝列在排名相當前面的第21,在歷來世界各國的君主裡,僅次於中國的秦始皇,及“羅馬帝國”的屋大維。可見君士坦丁大帝在歷史上深具影響力。他讓一個分裂的帝國,及一個紛擾的宗教,重歸井然有序。雖然他對基督教義飄忽不定的態度,導致它內部的分歧不斷,但無論如何,他自稱信仰的宗教─基督教,此後1千年,成為維繫“羅馬帝國”的中堅力量。因而講“東羅馬帝國”歷史的“拜占庭帝國”一書中,處處在講基督教;而“教宗史”一書中,也無法不一直提羅馬皇帝了。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OSFV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80408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