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基督教發展史(六)─早期基督教1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3/8/6 下午 09:50:18

所謂“早期基督教”(Early Christianity,一般乃指始自耶穌過世(31-33)後,眾使徒開始傳播其教義,並陸續在各地建立基督教會後,至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亞(Nicaea,古城遺址位於今日土耳其的伊茲尼克(Iznik),在伊斯坦堡東南方約90公里處)召開“第一次尼西亞會議”(The First Council of Nicaea,亦是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公會議”(The First Ecumenical Council))間,那段將近3百年的時期。

早從耶穌出生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巴勒斯坦甚至整個地中海地區,都被“羅馬帝國”統治,因而基督教早期的發展,深受“羅馬帝國”對宗教態度的影響。即使後來基督教合法化了,皇帝常對基督教“興趣”濃厚,畢竟基督徒是個相當大的社群,對統治者而言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基督教的教宗等高層,往往也樂意親近高階政治人物,因可能有助於教會的擴張。4世紀末時,基督教成為帝國的國教,因而政教更難以分離了。又由於“羅馬帝國”的國祚長達1千多年,因而談基督教的發展,便免不了得涉及“羅馬帝國”的歷史。因此必要時,我們會先鬆開基督教的發展,而談談此歷史上重要的帝國。底下先來看帝國之形成,及早期的分分合合。

“羅馬帝國”乃承接自“羅馬共和國”,其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Rome,亦稱The Roman Senate and People)。國名非常“人民”,很先進的想法。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羅馬共和國”的實權,在設計上,乃由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所掌握。但希臘是城邦制,即以城市為單位形成自治國家,人口不多、面積不大的國家,適合這種制度。而隨著不斷對外擴張,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使羅馬從一個台伯河(為羅馬城的主要河道而聞名,羅馬城建在它的東部河岸上)畔的小城邦,逐漸發展成地中海的霸主。東征西討下,戰場愈來愈遠,且戰爭規模愈來愈大,作戰決策需要即時,慢條斯理的共和制逐漸被架空,乃屬必然。畢竟民主與效率,常難並存。羅馬遂進入軍人掌權的時代,元老院備感威脅。

附帶一提,元老院相當於現代有些國家的上議院(House of Lords,英國上議院由26名英國國教會的大主教(或主教),及6百多名貴族(非選舉產生)組成),或參議院(Senate,如美國每州有2名參議員(senator),共有100)之雛形。

西元前44年,元老院有些強烈主張共和制的議員,對手握重兵的凱撒(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西元前100-西元前44),有自立為王的野心,感到相當不安。於是將凱撒誘騙到元老院,一群議員化身刺客,一代英雄就此殞命。但西元前27年,元老院卻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Augustus,為August(8)一詞之由來)的稱號。於是有482年共和歷史的羅馬,自此進入了君主制,而“羅馬帝國”也就取代了“羅馬共和國”。

屋大維是凱撒的養子,凱撒遇刺身亡時,他尚未滿19歲。凱撒很器重他,遺囑裡指定他為繼承人。凱撒僅被懷疑有稱帝的念頭,元老院便有一批人容不下他,非致他於死不可。屋大維自少喜愛閱讀,初時並未太被看好,貴族們以為他不過是個文弱書生,對這個政二代並沒太大的戒心。但最終他卻能讓元老院,恭敬地奉上君權及崇高的“奧古斯都”之頭銜,可見其政治手腕之高明。顯然“百無一用是書生”,不見得永遠正確。屋大維任奧古斯都後,元老院雖依然存在,但僅維持表面共和的形式,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大權牢牢掌握在屋大維手中。屋大維統治羅馬超過40年,他結束了約1個世紀的內戰,使“羅馬帝國”有很長一段和平且繁榮的輝煌時期。他被認為是歷來羅馬皇帝中,最偉大的之一。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封他為神。在他之後,奧古斯都可泛指任一羅馬皇帝,或專指屋大維。

根據基督教在4世紀時的記載,史上第1個教會,是1世紀時,由耶穌的門徒在巴勒斯坦成立的。之後耶穌的門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愈走愈遠,快速地在羅馬帝國境內,及其周邊地區傳播。耶穌在世時,帶著門徒四處講道,諄諄告誡,且行了不少神蹟。可能因此留下若干口傳的資料或簡單的記載,不見得很精準及很有系統。畢竟他只是個平民,無法如達官貴侯,隨時有秘書或史官跟在身邊記載。從1世紀末至2世紀上半葉,陸續出現一些有關耶穌宣教時的文字紀錄,內容包括參加的活動、言行及書信等。經過輾轉傳抄及編選,逐漸產生被承認的各卷正典,並編輯成“新約”。

初期“羅馬帝國”的皇帝,大多對基督教心存反感,甚至仇視基督徒。至尼祿皇帝在位期間(54-68),帝國境內基督教會的人數,已成長到不容忽視的程度,遂形成一股力量。此情況引起帝國政府的警覺,不時出手干涉。那時傳教及信教,都有相當的風險。當時教徒社群,普遍較不分種族及社會階層,即使奴隸在信主後,亦能即時被教會接納為弟兄姐妹,因而信仰後是會令人感到愉悅的。雖依不同皇帝的不同作風,可能有大小不同的迫害,但在尼祿後的幾個世紀裡,社會各階層,加入教會者仍愈來愈多。而且從2世紀末起,羅馬上層社會,也開始有人信教了。

著名的電影“神鬼戰士”(Gladiator2000),便是講羅馬帝國“安敦寧王朝”(Nerva Antonine dynasty96-192)時的一段鬥爭。當然因是電影,免不了渲染及改編,絕不能當史實。那時王位的繼承,是傳賢不傳子。此王朝共有6位皇帝,其中前5位,被有近代政治學之父美譽的馬基維利(Machiavelli1469-1527),稱為五賢帝(Five Good Emperors)。電影乃講王朝的第5位君主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121-180161-180年在位)之子康茂德(Lucius Aurelius Commodus Antoninus161-192180-192年在位),為了奪取王位,陷害大將軍麥希穆斯(Maximus Decimus Meridius),使他淪落為為角鬥士(gladiator),後來大將軍展開復仇的故事。在電影最後,麥希穆斯雖手刃皇帝康茂德,自己卻也受了重傷。片終前,他留下的遺言是,“讓帝國回到共和”。電影裡強烈暗示,雖帝國已運轉約兩百年,但鑑於皇帝的權利太大,故仍有些人懷念共和時期。康茂德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歷來皇帝中,極凶狠的一位。在“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17886卷出版齊全,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著,席代岳(20042006))一書的第4章中,對其評價甚差。

基督教的傳播是從巴勒斯坦開始,但猶太人並不樂意接受,甚至迫害基督徒。基督徒不得不遠離家園,因而讓福音逐漸傳到各地。西元49年,基督徒在耶路撒冷舉行會議,決定外邦基督徒可以不受猶太教的割禮。隨著保羅的3次宣教旅程,使基督信仰逐漸傳至黎凡特(Levant)及小亞細亞等地。忠於上帝,卻拒絕對羅馬皇帝效忠,這樣的宗教,當然會引人側目。

1世紀末至2世紀上半葉,“安敦寧王朝”之接連3位皇帝,包括圖拉真(Trajan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53-11798-117年在位)、哈德良(Hadrian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76-138117-138年在位),及安敦寧畢尤(Antoninus Pius86-161138-161年在位),較不干涉基督教之發展。只是當時帝國幅員廣闊,不是每個省分都能如此寬容。且天威難測,即使前述3位皇帝,也不是永遠仁慈。因而大量屠殺,或在兢技場當眾將基督徒餵食猛獸,仍不時發生。例如,安提阿主教聖伊格那修(St. Ignatius67-110),及士麥那(Smyrna,土耳其西部之一古城,瀕愛琴海,今名伊茲密爾)主教聖坡旅甲(St. Polycarpus69-155),兩人都是黎凡特人(Levantine),便皆在不同的時代殉道而亡。前者跟圖拉真皇帝談耶穌,最後被激怒的皇帝將他投入競技場餵獅子;後者先被施以火刑不死,隨即被刺死。

前面提到的康茂德皇帝,雖相當暴虐,但對基督徒而言,在他其統治下,日子卻比他父親在位時更容易過。馬可奧理略在位期間,被認為是帝國的黃金時代。儘管他是位個性溫和、博學多才的賢君,且有“哲學家皇帝”之稱。但是他仍然與那段時期大多數的皇帝大同小異,即憎惡基督徒。他覺得基督徒對信仰之狂熱與執著,乃愚昧至極,因而對他們的迫害,較他之前的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地震、火災,及瘟疫等災難頻頻發生,馬可奧理略將災禍產生的原因,皆指向國有妖孽,而妖孽就是基督徒。導致屢發生暴民殺害基督徒的事件。馬可奧理略不僅不加以阻止,反從中鼓勵。177年,里昂(Lyon,元前43年凱撒的部將所建,當時為高盧(Gaul)的首府,今日為法國第3大城)發生恐怖迫害基督徒的事件,而這便是馬可奧理略煽動的。

我們已數度提到安提阿,此為黎凡特地區西北部之一古城,遺址位於現今土耳其的安塔基亞,在天主教的典籍裡,以安提約基雅稱呼此城。不過黎凡特的範圍並未界定的很清楚,levant乃源自義大利文的levante,意思是“升起”(rising),表太陽從東方升起之處,所以有“東方”之意。而所謂“東方”,乃對帝國而言。因此本表“羅馬帝國”東邊的沿地中海地區,算是有些模糊的一個區城。大致指土耳其托魯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以南、地中海東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及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地區。有時連西奈半島也包括在內。歷史上,黎凡特曾在西歐與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2,亦有譯為鄂圖曼帝國,或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貿易,擔位重要的角色。那時東西方的貿易,大抵會經過黎凡特。另一方面,阿拉伯商人則經陸路,將印度洋各地的香料等貨物運到黎凡特,之後威尼斯(Venice)及熱那亞(Genova)的商人,再接續將那些貨物,從黎凡特運往歐洲各地。附帶一提,所謂“東方”是從羅馬等歐洲人的觀點,既然黎凡特就已是東方,因而諸如東南亞,及中、日、韓等亞洲地區,就是遠東(Far East)了。

基督教從巴勒斯坦興起,初期主要活躍於黎凡特,再逐漸擴展到敘利亞、埃及、小亞細亞及希臘等地。在12世紀時,亞歷山大城是“羅馬帝國”的第2大城,安提阿則為第3大城,第1大城當然是羅馬。之前說過,耶穌的追隨者,是在安提阿首度被稱為基督徒。由於距基督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較近,人來人往較容易,當時對基督教義之探討及理解,在諸如安提阿及亞歷山大等地,是遠遠超過羅馬的,兩地主教的地位,也都很崇高。在“教宗史”一書裡且認為,當時在這些城市擔任主教者之神學涵養,與羅馬主教相比,高一大截,根本屬於不同的層次。

不過當時的羅馬教會,對他們的神學知識非居領導地位,並未太在意。羅馬是帝國首都,保羅及彼得兩位耶穌道統的承接者,又都歸骨於羅馬,這樣就夠了,羅馬在基督教裡,已居獨特地位,各地教會不得不唯它馬首是瞻。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O028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73026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