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跟著聖經神遊八方(二十三)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16/2/15 下午 12:50:23

2 亞摩利人及赫人(10)

宋神宗熙寧4(1071),蘇軾(1037-1101)帶著家人,離開京城汴梁(今之開封),坐船前往陳州(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東部淮陽等幾個縣)。他是打算在赴新職杭州通判前,先探訪與他感情深厚的弟弟蘇轍(1039-1112),以及幾位友人。於航行中他做了“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作有感余心者聊為和之”,標題很長的和詩8首。其中第二首為:

鳥樂忘罝罦,魚樂忘鉤餌。

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音ㄐㄩ)與罦(音ㄈㄨˊ),皆為往昔捕捉鳥獸的網子。人間難有淨土,即使對鳥與魚也一樣,它們常得面臨罝罦與鉤餌之險。但看過電影聖母峰(Everest2015)嗎?登聖母峰難道不是件高度危險的挑戰?1996年春天,有4支隊伍同時登山。在攻頂途中,遭遇到暴風雪襲擊,導致多人死亡。雖然如此,站到聖母峰頂,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為什麼?不需任何理由,“因為它就在那兒”(Because it's there)。世界第一高峰,只要能站上片刻,就心滿意足,終生回味無窮了。而一旦快樂,便什麼險都能忘掉。因此快樂最重要,凡能讓人快樂的地方,都可為家。這種地方,很罕見嗎?絕非如此,滔滔天下,到處都有。

蘇軾為什麼要離開京城?宋朝自建國以來,逐漸累積了一些弊病。任何朝代都會如此,宋朝無法例外。充滿理想的王安石(1021-1086),企圖改革。他在宋神宗的信任下,推出一個又一個的變法方案。只是新法立意雖好,但實施後,陸續發現很多問題。本來現況要改變,向來就非易事,因對已熟悉的事務或環境,一般人難免會抗拒變動。新法的缺失,更引起各方交相指責。王安石卻剛愎自用,對不同的意見,及逆耳之言,一概不接受。於是他所能任用的人,便盡是些唯唯諾諾,或奉承他的投機份子。要知任何一行,皆有較容易的生存方式。但較容易走的路,可非人人願意走。那些不能忍受王安石的作風,又不願默而生者,遂紛紛離京而去。像蘇軾這種才華及見識卓絕群倫者,一向是直言不諱,當然不會願意為了仕途,去曲意迎合他人。事實上,蘇軾並不完全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他也看出國家的積弊,贊同該有些變革。他不過是質疑其中若干政策,以及所採用的一些手段。但僅是這樣,便已讓力主變法的王安石一派,對蘇軾大為排斥。另一方面,附合變法的主張,又惹惱了以三朝元老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蘇軾原本還以一篇又一篇的“上神宗皇帝書”,力陳新法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困窮,卻毫無效果。失意京華的蘇軾,歷經多次的送行後,體會到遠行者雖是失望而去,總是自此海闊天空,但留在京城之送行者,被毫無建設性的事所困,乃更不如離開者。

熙寧3年,於“送錢藻出守婺州得英字”一詩中,蘇軾寫著:

子行得所願,愴悢居者情。

同一年,在“送呂希道知和州”一詩中,他又寫下:

去年送君守解梁,今年送君守歷陽。

年年送人作太守,坐受塵土堆胸腸。

我生本自便江海,忍恥未去猶彷徨。

(音ㄆㄤˊ)徨即徬徨。隔年(熙寧4),在“送劉道原歸覲南康”裡,蘇軾更徬徨了:

交朋翩翩去略盡,惟吾與子猶徬徨。

既然有此領悟,國事只好撒手不管了,蘇軾遂步上諸好友的後塵,自請外放。在前往新職的途中,看到天上飛鳥及水中游魚,我非鳥知鳥之樂,我非魚也知魚之樂。心情舒暢,居京城時的種種不快,全拋到九霄雲外,於是寫下前述那首“鳥樂忘罝罦”的詩。

既反對王安石較急進式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全盤否定式的盡廢新法,遂遭兩派人馬夾殺。左右不逢源,因此蘇軾的仕途生涯,在絕大多數的時候,十分坎坷。他屢被貶謫,曾到惠州(在今廣東省),那在當時已算很遠了,然後是更偏遠的儋州(在今海南省)。但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正如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生活窘困,他甘之如飴,著書立說,徜徉於詩、詞、賦及散文的天地,均有極高成就。不僅如此,他還擅長書法和繪畫,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是一位相當罕見的全才。各方面造詣之深,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大約沒有幾個人可與他相匹比。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是否都屬於第一流?當代著名的史學家錢穆曾說:

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

原來政治上的不順遂,反造就蘇軾在文學上達到最高境界。

至於與蘇軾意見相左的司馬光呢?他自幼便顯示與眾不同的機智。某日他與一群孩童玩耍,嘻鬧中,其中有一位不慎掉進水缸裡,眾孩童見狀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沉著冷靜地搬來一塊石頭,砸破水缸,救出落水者。除留下此千古佳話外,司馬光在政治上並沒什麼特別建樹。甚至後世史學家認為,宋朝後來之所以朝政每下愈況,與他掌權時排斥革新,安於現狀的保守作風,脫離不了關係。其後他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堅持不接受宋神宗的挽留,離開朝廷,居洛陽15年,不問政事。在那段悠遊的歲月中,他專心編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前後歷19年完成。全書共分294卷,總字數多達300萬。涵蓋的範圍,上起周威烈王(西元前?-402)23(西元前403年,這一年發生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自此春秋時代結束,開啟戰國時代),下迄五代後周世宗(921-959)顯德6(959),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間的歷史。此書在中國眾多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資治”意謂著“幫助”與“治理”;“通”表“博通古今”的“通史”;“鑑”則有引為“借鏡”之意,所謂“以史為鏡”。宋神宗還親自作了一篇序,賜給司馬光。

“資治通鑑”自問世以來,持續受到歷代學者的推崇,被認為是君臣欲治國,所不可不知的一部書。它與司馬遷(西元前145-90)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清名臣曾國藩(1811-1872)有如下評論:

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1873-1929)則說:

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17次批註過“資治通鑑”的毛澤東,亦給了極高評價。他說:

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

以史為鑑,不論何時,政壇上少掉某一官員,通常不太有關係。中國知識分子對國事的使命感,有時過重,常擔心若自己不出仕,將會萬古如長夜。絕大部分其實是過慮,他們如果去做別的事可能還好些。蘇軾及司馬光在歷史上震古鑠今的貢獻,都是在文藝,而且都是因在政治上有志難伸。諷刺的是,這還歸功於讓兩人在仕途不得施展的王安石,他也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猶太民族雖命運多舛,但國可滅,而史不可滅,亡國後,於異邦痛定思痛,因而留下的經典“塔納赫”,也就是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或者基督教所稱的“舊約聖經”,對後世的影響,乃是無與倫比的。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04J8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58293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