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14 實驗設計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14/9/15 下午 12:38:12

龐元媛,陳逸軒譯(2014)遲來的守護者,故事很精采,結局很感人。書中主軸關於領養以及同志的議題,頗人深省。涉及的政治上選區重劃部分,也引人入勝。而依原著改編的電影,有口皆碑,且佳評不斷。書與電影的差別是前者以兒子麥克寫主,後者以媽媽菲洛米娜為主。

書中主角麥克,起先以為得了肺炎,但久病成醫,慢慢自己覺得不對勁,應不僅是肺炎而已,遂請醫生做進一步檢驗。結果最壞的情況發生了,麥克被診斷出得了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縮寫AIDS),那是1993年中麥克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後來也就逐漸認命了

愛滋病的首宗病例,是1981年發現的。初期醫學界對此病了解不多,苦無良策,患者只能受折磨至死。直至1995年,終於出現曙光,由何大一(David Ho1952-)所提出的雞尾酒療法”問世了。這是將兩大類當時已有的抗愛滋病藥物中的幾種,組合在一起使用,稱為高效抗反轉錄病治療方法。因類似雞尾酒的配置過程,由此得名。書上寫著

媒體從年初開始流傳新藥的報導麥克讀到的報導,都說這些藥還在研發階段,要幾個月甚至數年之後才可能問世。因此他三月中收到信時,整個人都慌了。他已經努力接受自己將死的事實了,現在發現自己或許可以繼續活下去,讓他幾乎無法適應。

這一項方案是以安慰劑作為控制組的隨機雙盲研究,對象是一千兩百名愛滋病晚期的病患,就連醫生自己也不曉得,誰服的是新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誰服的是糖片安慰劑。

麥克跟他的好友彼得說,他被選出來測試新的療法,且他已簽約同意參加了,然後他開始解釋。書上說:

他花了許多時間研究愛滋療法的進展他懂得幾乎要和醫生一樣多了,而且他似乎深信這新的藥是救命丸。

彼得聽完麥克的說明後,有點存疑:

可是麥克,你要服用真正的藥,而不是安慰劑那樣才會有用啊!你不覺得亂槍打鳥風險太大嗎?畢竟這是生死交關的問題。

紙上談兵,本是比喻人只會空談。但統計裡,於收集資料前,有時卻得先紙上談兵。在理論裡,樣本數要多大便可多大。要趨近至無限大,也彷彿只要按個鍵,無限多個樣本就立即浮現在眼前。樣本也可假設狀況都相同,有如袋中紅球,完全分不出差別。實際上當然無法如此,經常樣本並不容易取得,且樣本間的差異性很大。這現象在工業或醫學上更是明顯。偏差的樣本,將使辛苦做出的結果失準。因此醫學上,當準備進行一實驗以收集資料,往往要先紙上談兵”。也就是先對實驗過程,做一些必要的設計,稱做實驗設計(experimental design)。亦即做實驗取樣前,要先設計良好的取樣程序。

一種新藥被開發出來了,藥效如何?得找些人來做實驗。能採自願的方式嗎?你知道不行,因這樣可能來的會比較多是已病入膏肓者,打算死馬當活馬醫;當然也可能來的是比較勇於冒險者。另一方面,沒有對照,無從比較,便不能判定新藥是否確實有效?以及藥效多大?通常要將接受實驗的人分成兩組,一組是處理組(treatment group),一組是控制組(control group)。處理組服用新藥,控制組不服用新藥但服用安慰劑(placebo)。安慰劑的外觀及口感,與新藥完全一樣,但無任何作用。顧名思義,乃要讓控制組的病患以為也服用新藥。如何將接受實驗者分到那組?不採自願,也不由醫生分。而是採隨機的方式,以消除偏差。更重要的是,所有接受實驗者,以及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都不能知道誰是那一組,免得因心理因素,造成實驗結果的偏差。要知不論病患或醫護人員,較多會認為,可以拿來做實驗的藥,應都已有相當程度的把握,只差最後的驗證而已。你看,在前述引文裡,麥克深信這新的藥是救命丸,且彼得說你要服用真正的藥,而不是安慰劑。至於醫護人員,若知誰是處理組,也可能不自覺會對他們更關懷。因身為醫護人員,工作是救人,會較傾向希望實驗成功,也就是新藥能被判定是有效的。另一方面,眾所皆知,病人若覺得在服用救命丸,或被特別照顧,心理將更舒服,生存意志因而會更大些。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藥效提高,造成假象的結果,導致實驗失敗。因此那些被分到控制組者,才也要服用安慰劑。有控制組,且病患與醫護人員,皆不知誰屬於那一組,這樣的設計,稱為“隨機雙盲控制設計”(doubly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 experiment,縮寫DBRC設計)。前述引文麥克講的“隨機雙盲”就是指這種。

實驗設計的好壞,對收集到資料的品質影響甚大。如果對藥效的推論,所依據的實驗,不是基於隨機雙盲”設計則即使樣本數再大,得到的推論,都可能誤差很大。早期不知該採隨機雙盲”設計的時代,醫學上曾發生一些著名失敗的例子。好的實驗設計,更可以最少的樣本,達到最大成效。這方面的討論,可參考羅夢娜(1987)一文。

參考文獻

1. 龐元媛, 陳逸軒譯(2014).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Martin Sixsmith原著). 麥田出版, 台北市.

2. 羅夢娜(1987). 百農嘗一草實驗設計之應用. 科學月刊, 18卷第5: 338-340.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SGCF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58708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