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含笑懷念周元燊院士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2/12/17 上午 11:55:49

這場研討會的全名是“統計所40週年慶暨周元燊院士紀念學術研討會”,其中結合“統計所40週年慶”與“周元燊院士紀念”兩部分。即一方面歡欣地慶祝中研院統計所成立40年,一方面懷念今年(2022)過世的周元燊院士。將這兩件事結合,顯示周先生對統計所40年來的發展,極具貢獻。起初見到一個生一個死,我想到“聖經”“約翰福音”的第12章第24節,耶穌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聖經”裡強調奉獻,因而會有“釋放生命以繁殖生命”的觀點。統計所40年,但有進兮不有止,卓然有成,周先生便是那粒麥子嗎?繼而一想,這種犧牲的精神固然偉大,卻可能不是周先生所推崇的。

周先生熱愛台灣,讓這片土地結出許多麥子,是過去50多年,他念茲在茲、身體力行的。他不畏磨難,卻不以為欲達目標,須以磨難來換取。周先生的行事風格,是比較儒家式的,也就是樂觀進取。在“論語”“學而篇”裡,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以為不論學習、朋友來,甚至懷才不遇,在任何狀況下,總是能喜悅,當個快樂的君子。周先生的發展統計,也是興高采烈地進行,不必然得當苦行僧。“聖經”裡不也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見“箴言”的第17章第22)。周先生永遠幹勁十足地帶領大家前行,跟他在一起,總是充滿著喜樂。

周先生78歲時開車載著比他年輕25歲的學生輩魏慶榮博士環島;83歲時到成功大學統計學系開課,還請來聽講的學生吃飯;88歲時在淡江大學數學系給學術演講,講題是“望佳止步”,雖他自己永不止步。2008年春節前,84歲的周先生因昏厥倒地,被送進台北陽明醫院的加護病房觀察,後生晚輩不少聞訊者,趁春節前往探視。病痛不能屈,只見周先生坐在病床,中氣十足地跟來訪者說,醫院在過年期間沒什麼病人,因此才不讓他回家,言談之間還關心起美國股市。這簡直可媲美三國時關羽(-220)被毒箭射中右臂,在華佗(-207)為他刮骨療毒時,他“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見“三國演義”的第75)。好寫古文的韓愈(768-824),儘管被蘇軾(1037-1101)讚譽為“文起八代之衰”,但他曾自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對年已近百且新冠疫情嚴峻時,仍在兩岸當空中飛人,來回台北與湖北老家的周先生,應不會以為典範的。周先生永遠精力充沛,從來不知老之將至。莎士比亞(1564-1616)的李爾王(King Lear)一劇中有句台詞,“你不應該在變得睿智前,就先變得老邁。”對周先生,我們每人認識他固然有先後,但想必都有共同的經驗:在認識他之前,他已睿智,而不管認識他再久,也不覺得他老邁。

周先生於192491日,生於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的周灣村。歷史上那塊傳奇的“和氏璧”,便出自南漳。時值戰亂,求學期間的流離顛沛,甚至有時餐風露宿,乃可以想見。增益其所不能,往好處想,造成周先生閱歷豐富、不畏艱難,且多能鄙事。19448月,他進入浙江大學數學系,學校在杭州嗎?杭州是好地方,白居易(772-846)在“憶江南詞三首”的第二首說,“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抗戰期間,浙江大學“文軍長征”到大後方─貴州湄潭縣,相當偏僻,縣城距遵義市區58公里。1946年,抗戰勝利的隔年,學校才遷返杭州。冥冥中自有定數,選擇浙江大學,讓周先生與台灣產生了連結。抗戰勝利後,194510月,浙江大學被教育部指派來接收台北帝國大學,旋即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1949年初,周先生浙大畢業後,經浙大師長蘇步青(1902-2003,第一屆中研院院士,194511-19464月任台大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教授之推薦,到台大數學系擔任助教。“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貴州都能去,台灣有何不可?何況浙大研究所7月才開學,趁此空檔,不妨蓬萊小駐。只是才渡海過來不久,局勢急轉直下,山河變色,再無法青春作伴還鄉了。

戰後的台灣,各方條件皆不佳,但過去10餘年,周先生所處的環境又何曾好過?況且士志於道,豈會在乎惡衣惡食?居陋巷時不吾知也,正可勤練功夫。當時台大數學系圖書室的書籍並不多,但周先生仍視為藏經閣,一面充實自己,一面等待機會。1954年,他告別待了5半的台灣,前往美國伊利諾大學數學系。30歲才開始唸博士,不會太晚嗎?周先生的終生好友,只比他大1歲的浙大學長楊忠道(1923-2005196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於1952年便獲得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的數學博士學位。要知父子3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的那位父親蘇洵(1009-1066),兩個天才兒子蘇軾及蘇轍(1039-1112),於1057年同登進士時,才分別為2018歲,但他自己卻是在27歲時,才開始閉門苦讀,“三字經”裡的“蘇老泉、二十七、始奮發”就是指他。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不能改變的事實接受就是,周先生永遠向前看。

到美國4年後,1958年,周先生完成博士學位。在“莊子”“消遙遊”裡說,“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周先生先留校當博士後,進行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接著加入IBM的研究中心,探討圖型識別。19601月,周先生轉至設在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IBM華生科學運算實驗室工作。1961年,周先生離開華生,在哥大統計系任教。1年後,1962年,他被普渡大學數學系挖角去擔任副教授,1965年升任正教授,距拿到博士學位僅7年。這7年間,周先生遊走數學、統計及計算機科學等3大學門,學術界及產業界皆待過,歷練不少,學問更精進、眼界更開闊,如今他能負大舟也能負大翼,可如“消遙遊”裡的那隻大鵬鳥,扶搖而上9萬里了。1968年,周先生回到哥大統計系,直到1993年退休為止。他在機率與統計,特別是在鞅論、最佳止步,及序貫分析等方面,有許多影響深遠且享譽國際的作品。1974年,50而知天命,他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距1954年離台赴美,不過20年。

台灣的風土人情,一直吸引著周先生。他年輕時曾在台大當了5年半最基層的助教,如今他成為學界泰斗,要開始回饋了。從1970年起,周先生便經常回台灣,19701977年間,且擔任中研院數學所所長。所長任內,他出版學術性的“數學集刊”,及通俗性的“數學傳播”。並找來從美國AT&T回台客座的趙民德博士,及中央大學數學系的謝聰智教授,開班授徒,課程有機率論、假設檢定,及測度論。當時國內幾乎沒有具統計博士學位的師資,因而連不少大學教師都慕名前來取經。聽課要付費嗎?這當然不是周先生的作風,他倒過來,發車馬費給來上課的學員。這就是周先生做事的氣魄!

自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的陶英惠先生,在“往事不能如煙:陶英惠回憶錄”(2020)一書中,特別記載一段周先生的故事。他說周先生對院中應興革之事,都了然於胸。19848月,周先生宴請總辦事處的各單位主管,席間他很客氣地提出許多中研院宜改進之處,其中一項是建議每月舉辦一次慶生會,以促進同仁間的情誼,同時也可交換一下對院務的意見。陶先生認為此建議很好,且所費不多,遂在當年9月中研院的人事委員會提案。只是善小而不為,乃古已有之,案子雖獲通過,院方“高層”卻未同意辦理此不過小事一件的活動。從這個曾在3位院長任內,兼總辦事處秘書主任共8年,對院務相當了解的退休研究員筆下,讓人對周先生雖亦身在高層,卻與眾高層不同的行事風格,更了解且更敬佩。

數學不僅是數學,周先生氣度恢弘,於擔任中研院數學所所長時,推動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幾位國際知名的計算機專家學者,都在他的邀請下,回數學所客座。他也協助催生19738月,在中研院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計算機會議”。隔年,周先生偕同幾位院士,向中研院提案成立“資訊研究所",當時“資訊"仍是一極新穎的名稱,真是洞燭機先。在呂一銘著(2018)“台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一書中,於第五章“精彩人物"裡,作者報導了8位他認為人生璀璨,且成就一番大事業者,其中便有篇“周元燊:臺灣資訊科學拓荒者”。8位中另有錢思亮(1908-19831951-1970任台大校長,1970-1983任中研院院長),及徐賢修(1912-20011970-1975任清華大學校長,1973-1980任國科會主委)等。周先生的人生當然相當璀璨,惟此報導大致只涵蓋他擔任數學所所長期間的事蹟,否則他的拓荒、所成就的大事業,豈僅局限於“資訊科學”。不過這篇文章中最令人留意的是,作者細數周先生對他的鼓勵、協助與栽培,視周先生為生平所遇之大貴人。對一位到數學所採訪的記者,都能如此循循然善誘人,一葉知秋,可見周先生之春風廣被、樂於提攜後進了。

周先生一向那裡有需要,就出現在那裡,他不必讓人三顧。1994年,我擔任“中國統計學報”的主編後,即將原本的半年刊改為季刊,因此迫切需要稿子,且必須是中文的,因當時學報乃以中文發行。周先生不久便寄來兩篇論文,題目分別是“一個關於第一階矩的不等式”,及“一個乘積的矩不等式”。君子之德風,大院士出手相助,迅即帶動投稿風潮,稿源便不是問題了。

魏慶榮博士於2004年過世後,其遺孀吳美蓉博士,將他的所有書籍,捐贈給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高大統計所,遂於20076月成立“魏慶榮紀念圖書館”。周先生得知後,即表示也要將他的書籍捐贈給此圖書館,且不久便自行雇車,分數次將他多年前從美國運回台灣的珍貴書籍,從他居住的淡水載運到高大。體貼的周先生即使送書,也是讓對方以最方便的方式取得。經統計後,共有1802本書或期刊。其中期刊最早的是“Mathematical Reviews”,從1940年的Vol.1No.1開始;其次是“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從1944年的Vol.XVNo.1開始。周先生是不講空話的,做事一向劍及履及,且乾脆俐落。這是他這麼令人懷念的原因之一。

周先生性情爽朗、喜歡交朋友,更樂於與朋友在一起。2013106日中午,周先生在淡水的“水岸四季景觀餐廳”,宴請30餘位老少朋友,共同與他慶祝90歲生日(足歲89)。令人訝異的是,平常健步如飛的周先生,當天卻坐輪椅進埸。原來前一天周先生才從上海回來,臨行前不慎摔了一跤。回到台灣後,他堅持不去醫院,惟恐被醫院“扣留”,無法參加隔天與我們的盛大約會。在這間號稱有峇里島風味的餐廳,周先生熱情招呼每個人,且隨和地戴上店家為壽星提供的卡通帽,與眾人同樂,直到餐會結束,才赴醫院就診。

周先生對國內統計活動相當支持,他深深了解他的出現,就是兩萬援軍。以“南區統計研討會”為例,此自1992年開始舉辦的年度學術活動,由於周先生的積極參與,遂從一區域性的研討會,逐漸成為一全國性的重要會議。2019621-22日,“第二十八屆南區統計研討會”在台中的中興大學舉行,周先生專程南下參加晚宴。主辦單位準備一大蛋糕,為周先生慶祝95歲華誕。此次研討會非常盛大,晚宴席開約50桌。有周先生出席,場面更是熱鬧萬分。在統計界,不是只崇尚皓首窮經、博學通覽、以當大師為職志,吃飯聚會仍是必要的。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只知畢恭畢敬、不違如愚,偶而也要師生同樂。早期統計研討會晚宴時,“領導們”逐桌敬酒是常態,如今此傳統已快失傳了。席間周先生說要去敬酒,我不禁感動起來。“少年”心事未銷磨,周先生看到全場大約5百位統計界的老幹新枝,個個笑逐顏開,有如在慶豐收。統計這一行,如此欣欣向榮、如此喜樂,對他自1970年起,將近50年來,不斷地開拓,及不懈地傳播之成果,應是很欣慰的。這是周先生最後一次參加南區統計研討會,只是當時我們並不知。

19807月,周先生等21位院士,向中研院提案成立“統計學研究所",於1981219日獲得通過。隨即組成設所諮詢委員會,周先生為主任委員。這個備受矚目的統計所,以成為國際一流的統計研究重鎮為目標,誰會是開山祖師呢?19827月,統計所籌備處成立,由趙民德博士,擔任籌備主任。198783日正式設所,並更名為“統計科學研究所”,統計將不僅是統計了。旅美多年,但一直心繫台灣的趙先生舉家返國,義無反顧地投入建所大業。在其總共11年的籌備主任及所長任期內,他舉重若輕地為統計所奠定百年根基。自籌備處起,今年是統計所成立40週年。周先生對於中研院統計所,如果說有什麼比促成它成立更大的貢獻,就是將這個所的創立,交到趙先生手中。

20201219日舉行的“中國統計學社年會及學術研討會”,由中研院統計所主辦,特地邀周先生來參加晚宴。周先生喜歡與人相聚,看到大家很高興,滔淊不絕地講個不停,這很可能是周先生最後一次出現在大眾場合。2021314日,周先生邀了一些老友在林口餐敘,他的學生熊昭博士還準備一蛋糕為周先生慶生,人到97歲了,整年都可以過生日。當天周先生話雖沒以往多,但精神仍不錯,且行動自如。當年5月,周先生表示要來高雄,可惜那陣子國內疫情警戒升級,聚會規範嚴格,遂請周先生延緩高雄之旅。到了10月,疫情緩和些,管制放寬,趕緊聯繫周先生,卻得知他去大陸了。周先生都敢來,我們為什麼不敢讓他來?我相當懊惱,即使那時尚不知此後周先生再無來高雄的機會了。

今年33日,周先生於湖北老家南漳縣過世。初聞此惡耗,覺得怎麼可能,他是那麼硬朗,我們還要邀他來高雄,還要為他慶祝108歲茶壽!他一個又一個的主意,還沒跟我們講完呢!周先生曾發起舉辦“海峽兩岸統計學研討會”,此對兩岸統計交流助益極大的會議,自1996年第1屆起,至今已舉行11屆。周先生對兩岸皆具深厚的感情,認為雙方要多接觸。對大陸他充滿鄉愁,對曾5年半寒窗的台灣亦無比眷戀。最近10餘年,他輪流在淡水及湖北故鄉居住,就算新冠病毒再如何猖獗,也阻止不了他。但在疫情時期,來往兩岸其實障礙不少,一些規定有時令自稱“跑江湖”的周先生也難以理解。這世界變得不一樣了!畢生研究最佳止步問題的周先生,也許覺得是時候可以止步了。

直至今日,我腦海中仍不時浮現周先生爽朗的笑容。對於40年來中研院統計所結出這麼多麥子,對於今日台灣統計如此蓬勃地發展,周先生不論在那裡,想必都帶著微笑。那我們豈須悲傷呢?就含笑懷念周先生吧!(20221216日,於統計所40週年慶暨周元燊院士紀念學術研討會)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OB32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08905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