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基督教發展史(一)─前言3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2/10/9 上午 10:00:47

底下來略說明猶太、希伯來,及以色列的涵義。首先來看,猶太人的定義為何?凡皈依猶太教,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者,都屬於猶太人。這比台灣人、美國人等之定義,似乎更嚴格。而雖基督教是猶太人所創,但歷來大部分的猶太人,乃信仰被認為是摩西所創的猶太教,極少信奉基督教。兩千年來,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靠著猶太教來維繫認同感。所謂民族大融爐,對猶太人是不成立的。他們並不歡迎外族皈依,外族若想皈依猶太教,得通過嚴謹的考驗才行。又依“舊約”的記載,猶太人的始祖,乃追溯到亞伯拉罕、以撒(Isaac)及雅各(Jacob)祖孫三代,而非遠自亞當。

猶太人是一個很注重傳統的民族!傳統又是什麼?在著名小說“教父”(The Godfather1969,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1920-1999)著,黃煜文(2015))裡,全書開始後不久,便是一場盛大的婚禮。有“教父”之稱的黑幫家族的掌門人,在自家宅院大擺宴席,為獨生女舉辦婚禮。雖熱鬧非凡,其中卻有4個人,焦慮地等著見教父,心中各有盤算。教父幼子麥可(Michael)細心的女友凱(Kay)注意到了。在這充滿歡樂氣息的場合,怎會有那幾位坐立不安的來賓?她很好奇,於是有如下的對話:“他們為什麼偏挑這種日子來找你爸爸談事情?”凱問道。麥可答,“因為他們知道,根據傳統,西西里人不會在女兒結婚那天拒絕別人的要求。”傳統!教父這尊稱,可非憑空得到。來自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他,不論離家再遠再久,一向遵守故鄉傳統。女兒結婚那天不拒絕別人的要求,此傳統當然也不例外。當眾人皆守傳統,他教父的崇高地位,也就易長久維持。

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71),乃講二十世紀初,發生在沙皇俄國(即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一個猶太小鎮安納堤夫卡(Anatevka)的故事。故事的主角特夫伊(Tevye),向來愛自言自語。他言談間常引述“聖經”(當然是指“舊約”),但不是張冠李戴,就是杜撰。要知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的教徒,都是上教會聽教士講道,有能力自己讀“聖經”的人相當少。甚至在15世紀谷騰堡(Johann Gutenberg,約1398-1468,出生於現在德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前,能擁有一本“聖經”的人,更極稀少。既然教義僅能靠著口耳相傳,也就難以精準引用。特夫伊與妻子有5個女兒,夫妻倆均很希望女兒能嫁好一點,以脫離苦日子。

日子這麼難過,為何還留在這裡?因為傳統!過去幾千年來,猶太人可說少有好日子過,苦日子反成為傳統了。但猶太人相信彌賽亞(Messiah)會來臨,也就是上帝會指派救世主來拯救他們。只是每個人,都是等了一輩子,沒見到彌賽亞就蒙主召喚了。那就等吧!一代又一代地等彌賽亞來。電影才開始沒多久,便是特夫伊的一段獨白,“就因為傳統,我們才能長期維持平衡。在安納堤夫卡這地方,我們的事物皆有傳統可循。如何吃、如何睡、如何著衣,比如說,我們頭上經年戴著帽子,身上繫著祈禱的圍巾,在在表現出我們對上帝的崇敬。或許你會問,這些傳統從何而來?不曉得。但傳統就是傳統啊!就因有傳統,我們每一個人,才會認識自我及上帝所賦予的使命。”電影中強調,不與外族通婚,也是一傳統。

生活中的大小不如意,一件一件撐過去了。日出,日落,一天一天的苦日子,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前方還有更大的厄運等著。一日那位向來與特夫伊友好的警官來通知他,特夫伊與其猶太同胞,都得趕緊變賣家產。因政府下令,3日內他們都必須離開此村莊。在沙皇時代,俄國猶太人的地位相當低,且常得面臨大小規模的反猶暴行。抗議無效,特夫伊一家趕緊收拾好,投奔親戚去也。特夫伊相信,在神的帶領下,一定可找到一塊可安身立命的地方。由於遵守傳統,因而幾千年來,雖屢遭苦難,不得不到處遷移,但猶太人的文化,卻能一直保存下來。

“希伯來人”(Hebrew)一詞,是最早出現的。在“舊約”“創世記”的第14章第13節,“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Abram),…。”亞伯蘭後來被上帝改名為亞伯拉罕。中國古代皇帝,有時會賜姓給他賞識的人,上帝則會為人改名。在“舊約”裡,亞伯蘭是第一個被改的。而且亞伯蘭是“舊約”裡,首位被稱為希伯來人者。早在“創世記”的第11章,亞伯蘭就已出場了。在該章的第28節,先說,“哈蘭(Haran)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Chaldeans)的吾珥(Ur)。”哈蘭是亞伯蘭的三弟,而這裡的“本地”一詞,由英文版裡的“the land of his birth”,得知就是指出生地。接著在第31-32節說,“他拉(Terah)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Canaan)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裡。…。”他拉是亞伯蘭的父親。迦勒底在美索不達米亞,其中的古城吾珥,原本位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兩條大河注入波斯灣的入海口一帶,但今日其遺址,則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約370公里的納希利亞(Nasiriya)附近。滄海桑田,原本臨近海邊的吾珥,不知何時已變成在內陸了。又哈蘭不但是人名且是地名。由這兩節可看出,亞伯蘭與弟弟哈蘭都同樣生長在吾珥,對親兄弟這當然相當尋常。而在離開吾珥老家後,亞伯蘭與家人住在哈蘭。人們常說亞伯拉罕的故鄉吾珥,就是基於前述經文。但因出生地為吾珥,故說亞伯拉罕是吾珥人,乃較有道理。

在告訴人們亞伯蘭出生在吾珥後,何以卻說他是希伯來人?這就不知道了。然後在講完這件事的下一章,即第15章的第7節,又說,“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耶和華又對他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為要將這地賜你為業。’”其中的“你”為亞伯蘭。吾珥再度被提起,且是出自上帝之口,因此殆無疑義,亞伯蘭應是吾珥人。但奇妙的是,自此以後,“希伯來”一詞之地位一路高漲,吾珥反倒消聲匿跡了。即使到了兩千多年後的“新約”,在“使徒行傳”(Acts)的第7章第2-4節,“司提反(Stephen)說‘諸位父兄請聽!當日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在美索不達米亞還未住哈蘭的時候,榮耀的神向他顯現,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your country)和親族,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他就離開迦勒底人之地,住在哈蘭。…。’”比較“創世記”的第11章第28節與此處,在兩段經文裡,中文皆用“本地”,英文卻不同。後者之本地,意義比較像是家鄉。當然家鄉與出生地常是同一處。無論如何,由上段經文知,其中所說的本地,至少與亞伯拉罕的出生地一樣,都在迦勒底,位於美索不達米亞,也就是今日的伊拉克。而如稍前已指出的,吾珥已消聲匿跡了,美索不達米亞、哈蘭,及迦勒底都提到,卻漏掉吾珥。

有人以為希伯來人,乃源自挪亞(Noah)長子閃(Shem)的曾孫,名叫希伯(Eber)。在“創世記”的第10章第21節特別說,“雅弗(Japheth)的哥哥閃,是希伯子孫之祖,…。”雅弗是挪亞的老三,挪亞的三個兒子分別為閃、含(Ham)及雅弗,在此節之前,已數度聯袂出場,看不出何以此處要特別以雅弗,來引出其大哥閃。而閃既然是希伯的曾祖父,所以閃當然是希伯子孫之祖。這個講法固然沒錯,但卻完全是畫蛇添足。況且在“舊約”中,並未記載希伯做過甚麽大事,因此不知何以要特別強調“閃是希伯子孫之祖”。但若據此就認定這是“希伯來人亞伯蘭”講法之源頭,就未免太牽強了。何況希伯來人與希伯的英文,相差很多(前者為Hebrew,後者為Eber),猜想二者應沒什麼關連。附帶一提,在“民數記”的第24章第24節,提到“必有人乘船從基提(Kittim)界而來,苦害(subdue,有征服之意)亞述(Asshur),苦害希伯,他也必至沉淪。”這是距亞伯拉罕約5百年後,摩西時代巴蘭(Balaam)所傳的神諭。不知為何,希伯又被提起了。

另外,在“創世記”的第13章第18節,“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Hebron)幔利(Mamre)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建城歷史悠久的希伯崙,在猶太教中,其重要性可說僅次於耶路撒冷,位於耶路撒冷以南約30公里處。又在“創世記”的第23章第2節,寫著“撒拉(Sarah)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亞巴(Kiriath Arba),就是希伯崙,…。”基列亞巴是希伯崙之另一稱呼。接著在第19-20節,“此後,亞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麥比拉(Machpelah)田間的洞裡,幔利就是希伯崙。從此,那塊田和田間的洞,就藉著赫人(Hittites)定準,歸與亞伯拉罕作墳地。”幔利之前已出現,此處將它當做希伯崙的第三個稱呼。亞伯拉罕一生去過的地方不少,包含埃及。不妨拿份地圖來看,今日從伊拉克到埃及,中間得經沙烏地阿拉伯、約旦等地,路途相當遙遠。跋山涉水,在亞伯拉罕的時代,必定歷經艱辛。生活不容易,顧不得安土重遷,只能一再遠離家園。希伯崙不但是亞伯拉罕離開故鄉吾珥後,第一個居住的地方,且後來挑選此地為家族墳地的所在,顯然亞伯拉罕對希伯崙情有獨鍾。不知是否由於這個原因,才說他是希伯來人。因希伯崙與希伯來,二者的英文HebronHebrew的確接近。

無論如何,自“創世記”後,“希伯來人”一詞,就通行起來。甚至,不久後連埃及人都熟悉了。除可指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家族的人外,他們家族的子弟,往往也以“希伯來人”自居。例如,在“創世記”的第39章第14節,“你們看!他帶了一個希伯來人進入我們家裡,…。”其中所指的希伯來人,為雅各12個兒子中之排序第11個─約瑟(Joseph),他少時被幾個壞哥哥賣到埃及。約瑟在猶太史上極為關鍵,若沒有他,可能就沒有後來的出埃及。又在“創世記”的第40章第15節,“我實在是從希伯來人之地被拐來的,…。”這是約瑟對一埃及官員所說的。約瑟初到埃及時,什麼壞事也沒做,便被人誣陷而坐監。後來靠著其聰明與智慧,獲得法老(pharaoh,古埃及君主之尊稱)的重用,擔任相當於宰相之工作。只是那時埃及人和希伯來人雖能共事,甚至埃及人可接受希伯來人之領導,但雙方絕非水乳交融。

舉一段經文來看。因遇到饑荒,雅各派兒子們去埃及找糧食,也就遇到其兄弟約瑟了。在“創世記”的第43章第32節,“他們就為約瑟單擺了一席,為那些人又擺了一席,也為和約瑟同吃飯的埃及人另擺了一席,因為埃及人不可和希伯來人一同吃飯;那原是埃及人所厭惡的。”其中“他們”是指約瑟的埃及人部屬,而“那些人”指的是約瑟的眾兄弟。當時埃及人跟希伯來人,不可同桌用餐。原來此二種族的不合,乃源遠流長。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501U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15737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