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真相是時間的女兒(一)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2/3/13 下午 03:42:35

中國人向來很有宗族觀念,且注重慎終追遠,因而家譜(或稱祖譜、族譜等)的歷史悠久,可能自商朝起便有了。昔日有些家族,尤其愈是有身分地位者,每隔若干年會修譜,以讓後代了解家族中有那些成員,及祖先來自何處等;而原本姓X,自何時起及什麼原因改姓Y,也都記載詳盡,以加強族人的凝聚力。只是由於戰亂、避禍,或遷徙等因素,家譜往往不易長久持續記載,因而大部分的人,只能含混地說,家族來自那裡、居住在此地起自XX時代,或遠祖是誰。那位一直被後代提到的祖先,自然是歷史上,某一相當有名的同姓人物,以提高族人之榮譽感。

有人說“匈奴是黃帝後裔”,聽起來很夢幻,但也是“有所本”的。因司馬遷(西元前145-)的“史記”“匈奴列傳”之第一句話便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而“傳說中的”夏,乃黃帝之後裔。此因在“史記”“夏本紀”裡說,“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匈奴源自於夏,夏的開創者禹是黃帝的玄孫,匈奴是黃帝後裔之說,便是這麼產生的。匈奴是真的有,但由於至今尚未證實夏朝存在,黃帝更是傳說中的人物,既然一切都是傳說,因而匈奴是否確實有個遠祖叫黃帝,就不知真假了。

雖說“英雄不論出身低”,但真實人物卻屢有美化出身的,一個例子是唐朝皇室。他們自稱出自隴西(今日甘肅南部)李氏,那曾是中國北方顯赫的世族之一。這樣仍不夠,更追溯先祖為李廣(約西元前187-119)。唐朝詩人王昌齡(-756)的“出塞”一詩中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龍城飛將”,就是指西漢時,對抗匈奴的飛將軍李廣。不過陳寅恪(1890-1969),這位被曾長期(1928-1950)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具才氣又霸氣十足的傅斯年(1896-1950),以“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推崇的學者,經考證唐朝皇室的史料後,認為與隴西李氏應無關係,跟李廣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此顯示即使當上皇帝,仍想把出身弄得更輝煌些。

在乎家族史,並不僅在中國。如韓國著名演員孔劉(1979-),便宣稱自己是孔子(西元前551-479)79世孫,難怪他除了演技不錯外,形象更總是文質彬彬、頗具紳士風範。東方如此,西方呢?底下我們便以英國為例,英國不但注重家族史,且在乎血統。

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這位20世紀著名的作家及女性主義的倡導者,在她那本“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29)裡,提到“維爾尼家族”(Verneys)是英格蘭(England)克萊頓(Claydon,在薩福克郡(Suffolk)最大城伊普斯維奇(Ipswich)的北部)之豪門巨室,其家族歷史可回溯至13世紀初葉。家族能追到7百年前,算是相當長久的。但不必說,家族史更長的,也所在多有。如比吳爾芙還早些,19世紀的蓋斯凱爾(Elizabeth Cleghorn Gaskell1810-1865),她擅於描述中等家庭出身年輕女性的感情。在她所著“錦繡家人”(Wives and Daughters1865)裡的漢利家族(Hamleys),在1千多年前的“七國時代”(Heptarchy,指約西元500-850年間,英格蘭那段小國林立的時期,經逐漸吞併後,形成7個較大的王國),便擁有一片約8百英畝(323公頃)的土地了。家產有8百英畝,比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面積843英畝341公頃)僅略小些,算是相當大。雖漢利家,在當地並非最大的地主,但由於家族源遠流長,不僅令漢利一家自豪,也為鎮上居民所津津樂道。好事者還幫他們吹噓,說豈只從七國時代開始,早在大不列顛島(Great Britain,又稱大不列顛,或不列顛,包括今日的英格蘭、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以及周邊的眾多附屬島嶼),於西元前55年,遭“羅馬帝國”(Roman Empire,西元前27-1453)征服前,漢利家族就已在那裡了。這便將他們的家族史,提早至少5百年。雖這不過是小說,但由此可見當地有一古老的家族,是多麼令居民感到與有榮焉。

尋常百姓不易追溯,如果是王公貴族,其家譜往往能比一般家族記載得更完整。因涉及繼承,尤其英國王位的繼承,主要依據血統,故王室後代極易尋根。如現今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1952-在位),其祖先可追溯至羅洛(Rollo,約860-932)。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每一代先祖,一直到羅洛,長達11百多年,均記載完整。

在此略述英國的歷史。在今日英國境內,有人類居住的考古依據,遠至距今約780萬年前。太遙遠就跳過,今日英國大部分領土所在的不列顛群島(British Isles,包括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Ireland)等島嶼),歷史上屢有外族入侵。在5世紀,結束長達4百多年,羅馬帝國的統治後,包括盎格魯人(Angles)及撒克遜人(Saxons)等幾個日耳曼人(Germanic)的族群,開始遷入不列顛群島,英格蘭地區(位於大不列顛島中南部,在蘇格蘭以南,及威爾斯以東),便進入“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s)時期。其中有一部落名為恩格爾(Engle),英格蘭一詞便是由此而來。又,隨著遷入者,基督教也於此期間傳入英格蘭。

起先有很多小國,有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經一再併吞後,英格蘭形成7個王國。9世紀時,大不列顛島北部建立起“蘇格蘭王國”(Kingdom of Scotland843-1707)927年,“威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Wessex,即Kingdom of the West Saxons,又譯“西塞克斯王國”)的國王埃塞爾斯坦(Athelstan894-939924-927年在位,927-939(英格蘭國王)在位)經武力併吞後,建立了“英格蘭王國”(Kingdom of England927-1707)。雖併吞從他之前便已開始,現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他是首任英格蘭國王,以及最偉大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之王。10131042年間,英格蘭也曾被丹麥人入侵,建立丹麥王朝(House of Denmark1010-10141016-1042)。那幾百年間,英格蘭數度遭到外族侵略。

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Duke of Normandy)威廉一世(William I1028-1087),渡海征服英格蘭,並獲得“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之稱號。這是大不列顛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征服,第一次是前述西元前55年的羅馬征服,不過入侵就仍有幾次。征服者威廉建立英國歷史上,有個法蘭西名字的“諾曼第王朝”(House of Normandy1066-1154),史稱“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自此歐洲大陸的文化,逐漸傳入英國。至於現今的英國領土,乃過去數百年間,經幾次合併及分離後的結果。

10661154年,英格蘭的修道院,由48個增加到將近300個,這是英格蘭修道院的黃金時代。那時社會上普遍識字者不多,連大部分的貴族,都不會閱讀寫字,因有專人代勞。修道院增多,促使識字率大幅提高,因修道院是各地的“教學中心”,起先是為教育修士及修女,後來也擴展到教育一般民眾。當時修道院大多是國際性組織,各修道院所屬的修會,在歐洲各地設有修道院。因而他們說及寫,都是採用當時國際上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即拉丁語(Latin)。而很快人們便理解到,接受教育對就業幫助很大,至少便有機會在修道院中,擔任神職人員等職務,那是中世紀時相當不錯的工作。

1216年,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的“威爾斯公國”(Principality of Wales)初步形成,但於1284年,被英格蘭王國掌控,自1535年起,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蘭及蘇格蘭兩王國,組成“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即有同一位元首,亦稱“聯合統治”)。經過1百多年,1707年,兩王國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英蘇兩王國自此便皆不再存在)。合併吸引人嗎?在11691171年間,亨利二世(Henry II1133-11891154-1189年在位,他可能是諾曼征服後,第一位識字的英格蘭君主,能閱讀及寫作)揮軍入侵愛爾蘭後,自11711542年間,愛爾蘭成為英格蘭的領地(Lordship),由英格蘭君主指派的愛爾蘭總督(Lord Lieutenant of Ireland),負責治理愛爾蘭領地(Lordship of Ireland)1542年,“愛爾蘭王國”(King of Ireland)建立,自此至1800年,愛爾蘭王國一直由英格蘭以及後續的大不列顛君主統治,並與該君主的其他領土(1707年之前的蘇格蘭),建立共主邦聯。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王國合併,組成“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英國的幾個簡稱“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縮寫UK)、“大不列顛”,及“不列顛”,便是這樣來的。

18世紀末,法蘭西政府,將法蘭西的民族主義共合國,往“單一且不可分割”的方向推動,強力消除族群認同。反觀聯合王國並非聯邦,而是個多國綜合體,接受甚至提倡族群差異。在聯合王國裡,有“皇家威爾斯燧發槍團”(Royal Welch Fusiliers)、“皇家蘇格蘭灰騎兵團”(Royal Scots Greys),及“皇家愛爾蘭輕騎兵團”(Royal Irish Hussars)等部隊。本來一個國家裡,有“地區”的軍隊便已很特殊了,而又無一個兵團冠以“英格蘭”之名,更令人有不同的聯想。好似英格蘭就是聯合王國,其他地區則皆如附屬。因而會有愛爾蘭爭取自治(Home Rule)之運動,或大幅度放寬愛爾蘭自治權之政策,卻無任何關於英格蘭之類似的說法。

即使到了19世紀,愛爾蘭已加入大不列顛,形成聯合王國了,仍有所謂“口說英格蘭,實指不列顛”,且還發生在指標型的人物身上。出生於愛爾蘭的威靈頓公爵(即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1769-1852),一生共參與約60場戰役,且曾二度出任首相,功績彪炳史册。他最著名的,便是於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中,擊敗拿破崙(即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曾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從此一蹶不振。英國著名詩人丁尼生(阿佛烈丁尼生第一代丁尼生男爵(Alfred Tennyson1st Baron Tennyson)1809-1892),在他寫於1852年那首氣勢磅礡的“頌威靈頓公爵之死”(Ode on the Death of the Duke of Wellington)裡,雖那時聯合王國成立已超過50年了,而威靈頓公爵明明是愛爾蘭裔,要頌揚其偉大,卻不說愛爾蘭,也不說聯合王國或大不列顛,反而一直提到英格蘭。如詩中有“For this is England’s greatest son”、“And England pouring on her foes”、“Of Europe, keep our noble England whole”等。

另外,迪斯雷利(即第一代比肯斯菲爾德伯爵班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st Earl of Beaconsfield1804-1881),他也曾兩度擔任首相,1872(那時合併已超過70年了),於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為1851年在倫敦舉行的首屆“萬國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World’s Fair,又稱世界博覽會或國際博覽會)而建的展示館,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之一場演講中,也指出“英格蘭將得在國家主義原則,及世界主義原則間擇一,…,還是要成為偉大國家和帝國,…。”明明當的是“全民首相”,卻將英格蘭視為整個國家。

時至今日,於提到英格蘭時,仍有不少人(包括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及比例很高的歐洲人),不假思索想到的便是聯合王國。長久下來,難免造成愛爾蘭及蘇格蘭人民心理上的不平。因而聯合王國,其聯合一直不算十分穩固。而各地區宗教的持續分歧,更導致聯合王國裡,文化與政治的分歧,至今未消。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QTLO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13193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