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a

        微分方程式分為兩類: 原微分方程式 (或稱常微分方程式, 簡稱 ODE), 及偏微分方程式 (簡稱 PDE)簡單地講, 一未知的量為函數的方程式中, 若含有導數, 便稱為微分方程式而解微分方程式, 便是將方程式中未知的函數解出而若一微分方程式中的未知函數為單變數, 便稱為原微分方程式; 若未知函數為多變數, 便稱為偏微分方程式

  例如,

\begin{displaymath}
f'(x)=f(x),
\end{displaymath}

(1.1)

為一簡單的原微分方程式顯然 $f(x)=e^x$ 為一解稍後我們會看到, 任一滿足 (1.1) 之解必有 $f(x)=Ce^x$ 的形式, 其中 $C$ 為一常數又如若 $f'(x)=g(x)$, 則 $f(x)=\int g(x)dx+C$, 即 $f$$g$ 之一反導數故求反導數亦可視為解一微分方程式

  另外, 下式為一簡單的偏微分方程式:

\begin{displaymath}
\frac {\partial ^2 f(x,y)}{\partial x^2}+\frac {\partial ^2 f(x,y)}{\partial y^2}=0\mbox{\raisebox{-1.2mm}{\large . }}
\end{displaymath}

(1.2)

此為一種 Laplace 方程式, 產生自電學、磁學、 流體力學及一些其他的領域中(1.2) 式有許多不同形式的解, 如$f(x,y)=ax+by$ , 其中$a$ , $b$ 為二常數, $f(x,y)=e^x\cos y$$f(x,y)=\log(x^2+y^2)$

  在工程及科學中的許多應用性的問題, 往往可以化為一解微分方程式的問題自十七世紀起, 牛頓、 萊布尼茲及 Johann Berneulli, 解一些產生自幾何學及機械中的簡單的微分方程式, 開啟了微分方程式的探討此約始自西元 1690 年的早期探討, 令那時的數學家, 以為所有產生自幾何及物理中的微分方程式的解, 皆可以微積分中常見 的初等函數來表示因此早期的工作, 都是試圖以初等的方法 , 發展一些解微分方程式的技巧

  一些特殊的解微分方程式的方法, 如分離變數, 及利用積分因子, 差不多可以說是在十七世紀結束前, 偶然之間產生的在十八世紀, 主要歸功於歐拉、Lagrange 及 Laplace, 發展出更有系統的解微分方程式的步驟而很快地數學家發現, 只有極少數的微分方程式, 可以初等的方法解出逐漸地, 數學家也了解, 要找出能解出所有微分方程式的方法, 乃屬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 他們發現一微分方程式是否有解, 以及若有解的話, 由所給的微分方程式導出其解的性質, 這其中有更多值得探討的題材 在此架構下, 數學家開始將微分方程式視為產生新函數的來源

  在一微分方程式中, 我們常以 $y$ 表示函數$f(x)$, $y'$ 表函數 $f'(x)$, 一般而言以 $y^{(n)}$$f^{(n)}(x)$當然也可不用 $y$ 而用 $u$, $v$, $z$$G$ 為一 $(n+2)$ 個變數的函數, 則

\begin{displaymath}
G(x, y,y',y'',\cdots,y^{(n)})=0,
\end{displaymath}

(1.3)

便稱為一 $n$ 階之常微分方程式即一微分方程式中所出現導數之最高階者, 即為該微分方程式之階例如, $y'=y$ $y'=x^3y+\sin(xy'')$ 分別為 一階及二階之微分方程式而最高階導數之最高乘冪, 稱為該微分方程式之次數 例如, $1+(y')^2=(y+xy')^2$ $(1+(y')^2)^3=3(y'')^3$ 分別為二次一階, 及三次二階 微分方程式就微分方程式之本質而言, 通常次數之重要性較小, 因此我們往往只提其階數一函數 $f$, 若滿足對每一屬於 $f$ 定義域中的 $x$,

\begin{displaymath}
G(x, f(x),f'(x),f''(x),\cdots,f^{(n)}(x))=0,
\end{displaymath}

則稱為 (1.3) 之一解

  在西元 1820 年左右, 柯西得到第一個關於微分方程式解之存在性定理 他證明對每一有下述形式之一階方程式:

\begin{displaymath}
y'=f(x,y),
\end{displaymath}

只要 $f(x, y)$ 滿足某些一般的條件, 便有一解存在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是 Ricatti 方程式 :

\begin{displaymath}
y'+P(x)y+Q(x)y^2=R(x),
\end{displaymath}

(1.4)

其中 $P$$Q$$R$ 為給定之函數柯西的結果導至對 $\forall r>0$, 只要 $P$$Q$$R$$(-r,r)$ 中, 有冪級數展式, 則 (1.4) 式在 $(-r,r)$ 中有解在西元 1841 年, Liouville 證明在某些情況下, (1.4) 之解無法以初等函數表示出

  本章只是對常微分方程式做一初步的介紹, 給出一些基本的結果進一步關於微分方程式的討論, 可見其他專門的書籍

  首先, 對微分方程式

\begin{displaymath}
y'=2,
\end{displaymath}

(1.5)

易見

\begin{displaymath}
y=2x+C
\end{displaymath}

(1.6)

為其解, 其中 $C$ 為解之參數而任一 (1.5) 之解必有 (1.6) 的形式(1.6) 式便稱為 (1.5) 之一般解 (1.6) 所給出的解為平面上所有斜率為 2 之直線這些直線即為一曲線族 同理

\begin{displaymath}
xy'+y=0
\end{displaymath}

之一般解為

\begin{displaymath}
xy=C,
\end{displaymath}

此為平面上以二座標軸為漸近線之雙區線所形成之一曲線族, $C$ 為其參數

  反之, 通常一具有一個參數之曲線族, 往往也會是一階微分方程式的一般解例如,

\begin{displaymath}
y=Cx^2,
\end{displaymath}

(1.7)

描述出一以 (0,0) 為頂點, $y$ 軸為中心之拋物線族將 (1.7) 左、 右分別對 $x$ 微分, 得

\begin{displaymath}
y'=2Cx\mbox{\raisebox{-1.2mm}{\large . }}
\end{displaymath}

(1.8)

由 (1.7) 及 (1.8) 消去 $C$, 即得

\begin{displaymath}
xy'=2y\mbox{\raisebox{-1.2mm}{\large . }}
\end{displaymath}

(1.9)

可證明 (1.7) 為 (1.9) 之一般解, 因此 (1.9) 便完全描述出拋物線族 (1.7)

例 1.求一描述雙曲線族

\begin{displaymath}
xy=Cx-1
\end{displaymath}

(1.10)

之微分方程式。  

 

  其次我們介紹起始條件首先可證明微分方程式

\begin{displaymath}
x+yy'=0
\end{displaymath}

之一般解為同心圓

\begin{displaymath}
x^2+y^2=C\mbox{\raisebox{-1.2mm}{\large . }}
\end{displaymath}

若給定平面上一點, 則恰有一圓通過過此點$x^2+y^2=2$ 稱為 $x+yy'=0$ 之 一特別解 , 此為通過 $x=1$, $y=1$ 之唯一解這種 $x=1$ 時, $y=2$ 稱為一微分方程式之起始條件

  一個一階之微分方程式, 其一般解中只有一參數, 故一起始條件便足以決定一特別解若有一二階微分方程式, 便需二起始條件才能決定一特別解高階微分方程式可類推
  

進一步閱讀資料:黃文璋(2002). 微分方程式微積分講義第十一章,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