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英式擇偶(一百七十八)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0/7/27 下午 01:34:17

178 咆哮山莊(五十)

瑪麗歷經波折,才於1553年登上女王寶座。她在位期間,推翻她父親與弟弟的政策,恢復舊教的地位。在排除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新教之過程中,瑪麗一世不像她父親之緩和。亨利八世殺人是以“個”為單位,瑪麗一世則殺人不眨眼。在她5年的統治下,共下令焚燒約3百名宗教異議人士,因而得到“血腥瑪麗”(Bloody Mary)之名。蘇格蘭宗教改革領導人約翰福克斯(John Foxe,約1516-1587),曾於1554年避難到日內瓦,在他所著的“殉教者書”(Book of Martyrs)中估計,當時為了避禍,選擇流亡歐洲新教城市者,共約有8百人。會選擇流亡,大都是新教的菁英分子,其中包括不少新教的知名學者。此印證曾被欺壓者(或自以為曾被欺壓者),一旦掌權,勿期望他們會較悲天憫人,改弦易轍。該預期的,反而是他們更會欺壓人,古今中外大抵皆如此。流亡各地的宗教難民,後來便被稱為“瑪麗女王的流亡者”。

英格蘭將近5百年來的第一個女王,人民連安居樂業的卑微要求都落空,反而必須在厄運降臨前,先行逃離。他們逃到那些地方?最受流亡者歡迎的城市,包括今日瑞士的日內瓦(Geneva,於1541年建立日內瓦共和國(Republic of Geneva))、蘇黎世(Zürich)、德國的法蘭克福(Frankfurt),及法國的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今日為法國大東部大區(Grand Est region)與下萊茵省(as-Rhin)之首府,擁有中世紀以來大量的精美建築,法國人視此城為他們的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歷史上曾有多次交替由德國和法國擁有,如二次世界大戰時,曾被德國併吞)等地。

在“聖經”裡記載,西元前586年,猶大王國(Kingdom of Judah,西元前931-586)被新巴比倫王國(Neo-Babylonian Empire,西元前626-539)征服,耶路撒冷的第一聖殿被毀,不少猶太人且被俘虜至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約50年後,西元前539年,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西元前553-330)滅掉新巴比倫王國後,寬厚地允許被囚擄的猶太人返回家園。回到耶路撒冷後,猶太人立即重建聖殿。這段歷史,猶太人自稱為受難時代。被囚時,猶太人渴望上帝派一個救世主來拯救他們,猶太教就是自此萌芽的。以古況今,這些“瑪麗女王的流亡者”,樂觀地相信,流亡正是上帝要他們洗滌自己的罪過,為日後回歸英格蘭準備。當流亡結束時,他們將把在異域接收到的新教資訊、所體認到成功的新教教會之運作方式,及更純正的信仰,帶回家鄉。

在歐洲各地流亡的英格蘭新教社群,由於原本來自不同的教會,對諸如禮拜儀式及神學議題,難免有不同的看法,因而時有紛爭。唯一的例外是日內瓦,當時約有四分之一的難民居於此地。蘇格蘭另一宗教改革領導人約翰諾克斯(John Knox1514-1572),他亦曾於1554年避難到日內瓦,他便讚美此地有“最完美的基督教派”。事實上,當時日內瓦的英格蘭新教社群,不僅特別有凝聚力,幾位宗教領袖也夠睿智,對歐洲其他地方的流亡者內部社群,所常出現的分裂狀態,引以為戒,不但儘量避免發生,且當外地流亡者間有矛盾時,亦常扮演潤滑劑的角色。日後流亡者回到英格蘭後,在教徒的新教想法,與當權者有衝突時,來自日內瓦之“海歸派”,亦能扮演重要的調和角色。

隨著新教主義的興起,出生於法蘭西諾揚(Noyon,在巴黎東北約1百公里處),新教改革家約翰喀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成為日內瓦的精神領袖。日內瓦逐漸成為宗教改革模範區,因而有“新教的羅馬”(the Protestant Rome)之稱。今日有不少國際組織,包括國際紅十字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縮寫為ICRC),及聯合國下的許多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縮寫為WHO),總部皆設於日內瓦。另外,主要涉及戰時非戰鬥人員和戰俘的待遇之“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亦於1949年,在此地簽署。這些都其來有自,因日內瓦是一很有包容性的城市。

流亡者的生活相當艱辛,經濟壓力也很大,且沒有人知道流亡期間將持續多久,恐怕至少須等到瑪麗一世蒙主寵召了。歷來不知有多少君主或政治領導人,上台後不久,人民便盼他消失。瑪麗一世1553年登基時,不過37(出生於1516),因而等待的時間從5個月到50年都有可能。期待一個重生與改革的新教時代能降臨英格蘭,這美好的憧憬,是“瑪麗女王的流亡者”,在日復一日的困苦中,能支撐下去的動力。後來“瑪麗女王的流亡者”將發現,比起“巴比倫之囚”得約50年後才能回歸,他們實在幸運極了,5年多便結束流亡,回到午夜夢回的家園。

福克斯的“殉教者書”,於15598月,在瑞士巴塞爾(Basel)先以拉丁文出版,英文版則於1563年發行。此書印刷精美,且附有很多木刻插圖,為當時英格蘭一備受矚目之出版界盛事,不但流傳至今,且一直相當受重視。曾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在這本書出版的幾百年後,於提到此書時說,“世世代代的英格蘭人,在童年時期就從福克斯所著,附有令人毛骨悚然插圖的‘殉教者書’中,知悉那些高貴臣民犧牲的悲壯故事。這些故事已經成為人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他們的殉道行為,迄今仍能讓許多原本對宗教漠不關心的人,鋪起信仰新教的路。”宗教本是撫慰人的心靈,但歷來因信仰受害甚至送命的,不知有多少。為信仰而失去生命的悲慘事件,至今仍未停止發生。

就生育而言,瑪麗一世登基時已不算年輕。篤信舊教的她,得儘快找到合適的夫婿,且儘快生下孩子,以免將來王位落入她信奉新教的妹妹伊莉莎白手中。她表弟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建議她嫁給他的獨子,小瑪麗一世11歲,那時是王儲的腓力二世(Philip II1527-15981556-1598年在位),她接受了。雖卡洛斯一世的阿姨凱薩琳王后(即瑪麗一世的母親),被亨利八世遺棄,但他不計前嫌,仍要兒子娶阿姨與亨利八世的女兒,要親上加親。瑪麗一世本來是卡洛斯一世的表妹,與他同輩,嫁給他兒子(為她的表姪)後,成為他的媳婦,降了一輩。腓力二世等於娶了表姑,這是他的第二次婚姻。他首任妻子,於1545年生下一兒子的4天後過世。一結婚便是繼母,有一8歲的兒子,瑪麗一世對此並不在乎。這本就是場政治婚姻,而她只不過想藉此婚姻得到一個兒子。婚後腓力二世幾乎不曾在英格蘭住過。

1553年起,瑪麗一世亦為愛爾蘭女王。1555年時,並獲羅馬教宗承認。自此,直至1801年組成聯合王國前,愛爾蘭王國的君主,皆由英格蘭君主擔任。15581117日,42歲的瑪麗一世過世,從15537月登基,在位約54個月。由於她並無子嗣,她的異母妹妹,25歲的伊莉莎白(出生於1533)順利繼承王位,成為英格蘭的第二位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這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亨利八世的全部3個孩子,都先後登上王位,這即使在世界各國歷史上,亦不多見。而且,他一直擔心會有女兒繼承王位,還因此跟羅馬教會鬧翻、創立英國國教、結婚6次,惹出不少紛爭,讓好多人送命。結果英格蘭有女王,正是從他的女兒開始,且連續兩位。

瑪麗一世過世後,歐洲各地的“瑪麗女王的流亡者”全都鬆了口氣。當之後的跡象顯示,伊莉莎白一世似乎對新教抱持同情態度時,流亡者知道返國的時機即將來臨了。1559年頒佈的“伊莉莎白宗教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 of Religion),看起來能確保新教信徒在英格蘭的地位。於是從1559年底至1560年初,“瑪麗女王的流亡者”陸續返國。由於英格蘭有許多新教活動正方興未艾,海外流亡者加入,帶來的新穎概念,對新教之發展助益極大。

女君主砍的人頭,雖不見得少於男君主,但無論如何,當法蘭西人仍死守著薩利克法,非男性不准坐上王位,英格蘭早已有女王了。對接受女性領導,英格蘭遠遠領先法蘭西。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UVDP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16523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