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英式擇偶(八)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18/1/5 下午 03:33:37

8 北與南()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Elizabeth Gaskell1810-1865),亦稱“蓋斯凱爾夫人”(Mrs Gaskell)。她本名是“伊莉莎白史帝文森”(Elizabeth Stevenson),結婚後改換夫姓“蓋斯凱爾”(Gaskell)。時至今日,西方女子結婚後,仍屢有以夫姓取代本姓者。當然這並非必要,且有人覺得改來改去很麻煩,因而不論結幾次婚都不改姓。有別於西方,我國女子有婚後加冠夫姓者,本來的姓仍然在,不過冠夫姓者,已逐漸少有了。

跟“簡愛”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一樣,伊莉莎白蓋斯凱爾的父親也是位牧師。不僅如此,珍奧斯汀的父親亦為牧師。何以這幾位傑出女作家,皆為牧師之女?要知那個時代,教育並不普及,尤其是女子,受教的機會更少。牧師多半有很好的學歷,且因所從事工作的關係,家中常擁有較多的書籍,加上工作穩定,因而小孩有較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書香門第裡長大,又受到父親的薰陶,自幼起動筆的機會,自然比其他家庭出身的小孩高出不少。不只女作家屢有成長於牧師家庭者,她們書中的女主角,也不乏出自牧師家庭。“簡愛”如此,“北與南”亦如此。即使美國女作家的小說裡,也常有此現象。以著名的“小婦人”(Little Women1868年出版)為例,此書在2003年,英國民眾票選最喜愛的小說裡,排名第18。這是美國作家露意莎梅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的作品。書中描述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一個家庭中4個女兒的成長故事,溫馨又勵志,曾多次經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影集。故事中的4個女孩,從小就習於以書信跟家人或鄰居交流,雖然就住同一屋簷下或附近。特別是其中的老二,更熱愛寫作。而她們的父親,正是一位牧師。

擔任牧師不稀奇,比較特別的是,伊莉莎白蓋斯凱爾的父親,屬一神論派(unitarianism,又稱一位論派)。此雖為一基督教的派別,但有別於傳統基督教主張“三位一體”(即相信上帝乃由聖父、聖子及聖靈所組成),他們不認為有“三位一體”這回事。即上帝只有一位,其他的(主要是指耶穌)都不是神。這樣的論點,長期被(基督)教會視為異端是可想像的。事實上,“新約聖經”從頭到尾,的確都未曾出現“三位一體”一詞。不過是有將()父、()子及聖靈並提,也有隱含耶穌“自認”至高無上之處。如在“馬太福音”的第28章第1820節: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就只是這樣而已,耶穌並沒說自己是神。而且“奉父、子、聖靈的名”,雖然其中的“名”,採用單數(in thenameof the Father and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但與“三位一體”,畢竟難說完全一樣。因此“三位一體”,充其量只是根據經文,所得到的一個觀點或者說推論。而且,以“三位一體”為信仰中心,還是直到(西元)325年,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即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首都在君士坦丁堡(早期稱拜占庭,今為土耳其的伊斯坦堡(Istanbul)),於尼西亞(Nicaea,今土耳其的伊茲尼克(Iznik),位於伊斯坦堡東南方約90公里處),召開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由此可見“國際會議”之舉辦,乃其來有自),才“確立”的。不但是人為的“判定”(採多數決?),且顯見在325年之前,教會裡並未普遍有“三位一體”的信條。一神論派則強調,“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根據,質疑任何由“聖經”衍生出來,卻定於一尊的推論。他們指出在“新約聖經”裡,耶穌從未自稱為神,因而他們不接受基督教義裡有“三位一體”。於是長達14百多年,一神論派被教會認為離經叛道。在英國,一直到1813年,那時伊莉莎白蓋斯凱爾3歲,一神論派才得到國會的承認。另外,她父親後來還以“基於良心”的理由,辭掉神職。可能因父親的關係,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從小便了解,在基督教裡,不同主張間的爭議,而基督徒為了執著於自己的信仰,守死善道,有時便得踽踽獨行,家人則隨著他奔波。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將這種情境,引進“北與南”一書中。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處在一大變動的時代。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或者說第一次工業革命,因一般認為歷史上共有3次工業革命),約始於1760年,一直持續到約1850年。它發源於英國中部,然後擴展到整個歐洲大陸,且於19世紀傳到北美地區。說起來,工業革命並不算是真正的革命,因它並沒有也不企圖推翻任何政權。被稱為革命,是因它開啟了以機器,取代手工勞動的時代;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個體生產。此變革不僅是技術方面,亦使社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之大,一般的政治革命,少有能相比擬的。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到嗎?不!伊莉莎白蓋斯凱爾是入世的,了解周遭持續發生的變遷,她不會只陶醉在自己建構的虛擬世界中。

在“簡愛”裡,幾乎不涉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書中情節,就大致環繞著主角簡愛發展。雖提到要去印度傳教,且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故事不必然非得發生在英國,搬到法國、德國,或其他地方,都不見得不行;且發生的時代,亦可有相當的彈性。至於在“北與南”中,沒錯,主軸是沿著一出身中等家庭女孩的情歸何處展開。但善於觀察的伊莉莎白蓋斯凱爾,亦精細地勾勒工業革命後,當時英國社會,不同階層的生活,以及北方與南方在各方面的差異。由於作品是以工業革命為時代背景,紡織廠在書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有人遂推崇此書為“工業流派小說”。只是對伊莉莎白蓋斯凱爾,描述機器生產,當然不是她寫作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她也不想被歸為鴛鴦蝴蝶派,若作品僅被視為言情小說,她是不會滿足的。

又須一提的是,“北與南”,雖被有些人形容為“蒸汽機時代的‘傲慢與偏見’”,但兩書乃大不相同。若細讀“北與南”,將會發現,書中的傲慢及偏見,各自有夠強的產生理由。也就是說,這樣的傲慢及這樣的偏見,可發生在很多人身上,不一定是財主或嬌嬌女。而傲慢及偏見,後來之所以能化解,乃經過相當的鋪陳,過程合情合理。不像“傲慢與偏見”一書中,傲慢及偏見皆來的快,似乎僅為了讓故事能順利展開;而最後也均快快地消失,似乎就是為了達成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出生在倫敦的切爾西(Chelsea),此地今日為倫敦著名的高級住宅區。她是家裡8個小孩中最小的,但除1個哥哥外,其餘兄姊均夭折。而才13個月大,母親便過世了。父親對此小嬰兒不知所措,遂將她交給她母親的姊姊,所以她是由阿姨帶大的。她哥哥年少時便投入英國皇家海軍,由於未獲得晉升,遂離開海軍,加入商船船隊。3歲時,伊莉莎白蓋斯凱爾的父現再娶,隨即生了11女。由於父親有工作及自己的家庭要忙,曾有幾年,她沒見到父親。幸好哥哥一得空便來看她。

阿姨對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很好,提供不少經典的文學作品給她閱讀;父親則在學習及寫作方面,對她多所鼓勵。至於哥哥,不但不時寄些新書給她,並向她描述海上的生活及在國外的經歷,讓她增廣不少見聞。可惜她17歲時,哥哥於一次印度探險之旅中失蹤。

這些親身經驗或聽來的故事,或多或少出現在伊莉莎白蓋斯凱爾的小說中。如她最後且是所有作品裡最長的那部小說(但未完成)“錦繡佳人”(Wives and DaughtersAn Everyday Story1965年出版)中,有母親早逝、父親再娶,及男主角前往非洲做研究的情節;而父親辭掉神職,及哥哥曾是海軍,出現在“北與南”中。

珍奧斯汀終身未婚,在世42年;夏綠蒂勃朗特38歲才結婚,且婚後不到1年便過世了。有別於她們兩位的較短壽,且不是單身一輩子,就是只有短暫的婚姻生活,伊莉莎白蓋斯凱爾22歲結婚,55歲去世。她先生亦是一位一神論派的牧師。從南邊的倫敦向北移,婚後他們在英國西北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定居。雖然今日已式微了,工業革命使曼徹斯特從18世紀起,成為一工業城市,不但是紡織重鎮,亦是分消中心。從既傳統又繁華時尚的倫敦,到工廠林立且新興的曼徹斯特,其改變帶給她相當大的衝擊,種種感觸,均透過她的筆尖流出來。伊莉莎白蓋斯凱爾結婚後隔年(1833)第一次生產,是個女兒,但很遺憾卻是死胎。順利長大的4個孩子皆為女兒。她唯一的兒子只活了1(1844-1845),此悲痛的經驗,引發她寫出第一本小說“瑪麗巴頓”(Mary Barton1848年出版)1841年,伊莉莎白蓋斯凱爾有趟比利時及德國之旅,德國文學對她的短篇小說,有不小影響。

不論家庭生活,及人生的經驗,比前述所提的另兩位女作家,伊莉莎白蓋斯凱爾都豐富許多。這使她的小說,有較大的格局,及較大的變異。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W4E2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10103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