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甲骨文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17/10/13 下午 11:15:50

王懿榮自發現“龍骨”裡有玄機後,即透過各種管道,廣泛收集有字“龍骨”。有人蒐購,價格自然愈來愈高,甚至後來還按字論價。可惜在此大發現的一年後(1990),王懿榮即殉國了。因而雖興致勃勃,王懿榮卻未能對甲骨上的古文字,有太多探討。之後他收藏的那1千多片甲骨,流到劉鶚(1857-1909)手上。有一說法是王懿榮過世後,他的家人逐漸生活陷入困頓,只好開始變賣家產,以維持生計。那批甲骨王懿榮當寶貝,家人卻不知何用,當然優先出清。王懿榮甲骨的接收者劉鶚,可不是等閒人,他即著名的“老殘遊記”一書之作者。

劉鶚也是典藏家,人們說他“性嗜金石、碑帖、字畫及善本書籍”。劉鶚收藏甲骨始於1901年,比王懿榮晚兩年,最後總共擁有5千餘片。他花了大功夫,將5千多片有字甲骨,一片一片拓下來。並從中精選出1,058片。1903年,史上第一部(共六冊)有關甲骨文的著作“鐵雲藏龜”(鐵雲是劉鶚的字)刊印出版了,距發現甲骨文字,才不過5年。

在“鐵雲藏龜”的序文中,劉鶚說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王懿榮應也有此認知,但第一份明確指出甲骨文的時代為商朝之文獻,卻是“鐵雲藏龜”。口說無憑,學術上對於創見提出的先後,一般乃以著作發表的早晚為依歸。劉鶚對甲骨文並沒有什麼深入的研究,他的書上對甲骨文的分類,也不是很有系統。不過如果說理解到甲骨文之學術價值的第一人,是王懿榮,則讓更多人能看到這些遠古文字,因而引發參與甲骨文研究的興趣,便該是“鐵雲藏龜”的出版了。劉鶚對促使“甲骨學”這門新興學科之誕生,可說功不可沒。1908年,劉鶚因罪被流放至新疆,隔年在新疆病逝,他所收藏的甲骨,也就流落四方了。

清末語言學家孫詒讓(1848-1908),依據“鐵雲藏龜”,於1904年,完成了“契文舉例”。這是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著作,全書約考釋334個字,後來被判定正確的約有185個。書稿完成後,孫詒請人抄寫幾份複本,分別送給劉鶚等人。但13年後,1917年,即他過世都已9年了,書才出版。因而孫詒讓對甲骨文的研究,雖屬開山鼻祖,卻未受到該有的重視。由此可看出在學術上,不能只是敝帚自珍,而是要盡全力,讓著作及時公開發表,方能增加影響力。

上述三位學者,與後人相比,在甲骨學的研究方面,成果並不算多。但仍是甲骨學篳路藍縷的開創者,被稱為“甲骨之先,四堂之上”。所謂“甲骨四堂”,是指對甲骨學有重大貢獻的四位著名學者,因為他們名字的字或號中,各有一個“堂”。四堂即羅振玉(1866-1940),號雪堂;王國維(1877-1927),晚號觀堂;董作賓(1895-1963),字彥堂;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知名的歷史學家、文字學家,及青銅器專家唐蘭(1901-1979),曾如下評論四堂在甲骨學的研究:

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四堂在甲骨學各有不同的貢獻。而就是在羅振玉之鼓勵下,劉鶚的“鐵雲藏龜”方能面世。

自甲骨上的文字發現以來,從不同的角度,產生多種命名。例如,依書寫材料,由於文字刻寫於龜甲或獸骨,因而名之為龜甲文字、龜版文,或龜甲獸骨文等;依文字用途,由於文字乃用於占卜,因而名之為卜辭、貞卜文字,或甲骨卜辭等;依書寫方式,由於文字為刀筆刻劃,因而名之為契文,或殷契文字等;依文字發現處,由於甲骨文大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遺址,因而名之為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或殷墟文字等,也簡稱為卜辭、殷契,或契文等。孫詒讓的書名“契文舉例”,其中的“契文”,就是這樣來的。1923年,史學家陸懋德(1885-1960)在其發表的“甲骨文之歷史及其價值”一文中,首次提出“甲骨文”一詞。隨後,王國維、郭沫若,及董作賓等人,陸續在著作中使用,“甲骨文”之名,遂逐漸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而流通起來。對甲骨文的相關研究,便發展出“甲骨學”。至於“殷墟”又是什麼,稍後會說明。

起先由於王懿榮及劉鶚等人致力收集甲骨,為壟斷貨源,古董商人隱瞞甲骨出土地點。1907年羅振玉進入學部(清政府於1905年所設立,總管教育事務,民國成立後改為教育部)後,便開始收藏甲骨。不久羅振玉便深感甲骨的珍貴和瀕危,遂大量搜求,畢生收藏甲骨數以萬計。經過多方查證後,羅振玉在1910年發表的“殷商貞卜文字考”中,首度判定甲骨出土地,即為史稱“殷墟”的安陽小屯。羅振玉又對照“史記”的“殷本紀”(卷三),首次確認甲骨乃商朝晚期王室占卜記事用。

安陽小屯,即河南省安陽市洹河之濱的小屯村。洹河古稱洹水,又名安陽河,為安陽境內一條歷史悠久的名河。“左傳”及“戰國策”均曾提到此河。如“戰國策”“趙策”中說:

蘇秦說趙肅侯,令天下之將相盟於洹水之上。

後來考證出來的甲骨文中,亦記載

戊子貞,其烄於洹水泉。

由於甲骨的發現地在洹河附近,因而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洹水遺文”。

確定甲骨之出土地為小屯村後,羅振玉先是派人,後來也親自前往搜集甲骨。他整理編著,陸續出版了幾本專著。這個時期,羅振玉、郭沫若,及王國維等學者,從甲骨文中,確認商代從立國前的上甲起,至文丁間,三十餘位帝王的名稱,以及百餘個地名與諸侯國名。對當時的一些習俗,也有相當的認識。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說相當豐碩。例如,確認“史記”的“殷本紀”中,對商朝的記載,大致是正確的,但也更正一些錯誤。此外,也判斷小屯的確是古文獻中所說的“殷墟”。中國的“信史”始自商朝,甲骨文功不可沒。

安陽古稱殷,位於河南省北部,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商朝自立國以來,遷都頻繁。約於西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至殷,史稱“盤庚遷殷”。自此商朝終於安定下來,直至最後一位君主帝辛(即紂王),都未再遷都。盤庚遷殷後,商朝經歷了一段繁盛時期,故後世以“殷”為商的別名。有時稱商為“殷商”,或簡單地稱為“殷”。

人們常說的“殷墟”,或“商墟”,乃指商朝晚期國都殷的遺址,此二稱呼由來已久。如在“史記”的“項羽本記”(卷七)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

又在“衛康叔世家”(卷三十七)

周公旦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餘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可看出至遲在西漢時期,人們便大約知道,商代晚期的都城“殷”,乃位在河南北部黃河故道與淇水之間,洹河兩岸的地區。今日若提到“殷墟”,可以是指大範圍的安陽,或就明確地指小屯村附近。郭沫若還曾題詩: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

雖自古文獻就記載商都殷的位置,但既然在“史記”裡便已稱“殷墟”,顯然昔日王城,早就不見蹤影。事實上,最晚在周初,商的最後王城殷,便已淪為廢墟了。二十世紀初,因盜掘甲骨而發現若干殷的遺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長傅斯年(1896-1950)便提出殷墟挖掘計畫。當年8月,在董作賓的領導下,第一次對殷墟進行發掘。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後共進行15次有系統的考古挖掘。一開始主要是尋找甲骨,後來逐漸擴大為對整個殷墟都城,及陵墓的探索。除甲骨外,挖出多種文物。甚至王陵遺址、宮殿宗廟遺址,及商城遺址,也都先後出土。這震驚海內外學術界的成就,都肇因於王懿榮因病服用“龍骨”時的警覺心。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且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15次的殷墟挖掘中,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及第9次。殷墟考古,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並培養出一批一流的考古專家。

甲骨文的發現,與敦煌石窟及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並列為二十世紀中國三大考古發現。百餘年來,殷墟經由考古挖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估計約有10萬片。從這些甲骨中,已確認共約有5千多個相異字,其中能辨識的字,約有17百多個。西周以來,普遍使用青銅金文。據統計,金文共約有3千字,其中可辨識者,約有18百多個,比甲骨文略多。殷墟之外,在河南及陝西,亦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盤庚遷殷至春秋時代。

甲骨文,差不多是我國最早有系統的文字形式,有人且說是最古老的“成熟”漢字。它上承原始象形或圖形文字,下啟金文,為漢字發展之一極關鍵的形態。現代標準楷書,也是由甲骨文逐漸演變而來。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0L21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11021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