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止戈為武?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17/9/18 下午 07:02:04

“武”常被解釋成“止戈為武”,而止戈當然表不武了,由此顯示所謂“武”,追求的乃是止息干戈,亦即停止戰爭。有人遂依此涵義,來表達對使用武力的看法,或用來勸架():有事好說,止戈為武。和平至上,倡議“止戈為武”者,認為不武、不戰,才是“武”的最高境界。人們因而讚美古人的智慧,將“武”造的這麼有道理。“孫子兵法”裡也說:

夫用兵之法,…。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只是每當聽到或看到“止戈為武”,我總是有些疑惑。歷來動武者,莫不想擊敗敵方,且除非完全殲滅對手,否則到頭來,並不會止戈。因戰敗的一方,常會伺機反擊。春秋時戰敗的越王勾踐(西元前496464年在位),臥薪嘗膽,終於滅吳稱霸;及秦帝國統一六國後,卻迅速地滅亡,皆為例子。這也解釋歷史上對付敵人,何以屢有人會採斬草除根的激烈手段。就是深怕只要讓對方一息尚存,便難以高枕無憂。但如果止戈卻得基於完全殲滅,怎麼說都絕非止戈了。所以對我而言,以往一直不易將“武”連結至“止戈”。至於不戰而屈人之兵,雖被孫子視為善之善者,但恐怕“屈”的一方,常只是暫時性的屈服,待機而動。

前陣子看鄭丰(1973-,本名陳宇慧)的“巫王志”。在“前言”裡,作者寫著:

甲骨文的“武”字,右上方是“戈”,古代的重要武器;左下方是“止”,即腳趾,表示行進。整個形象就是一個人持戈前進,去做什麼?當然是去征戰了。商王武丁(即書中的王昭)時期征戰頻繁,征戰的目的包括擴張領土、威伏納貢、劫掠俘虜、奪取銅鹽等等。這是最早的“武”字的起源。

不是止戈嗎?怎麼還持戈前進?鄭丰在上段文字前,給出“武”的甲骨文。不像今日的“武”字那麼方,“止”在左下方,“戈”則在右上方。因而那個“止”,並不會讓人意會成停止,想成“腳趾”才較可能。整個字形看起來,的確像持戈前進的樣子。原來長期以來,讚嘆造字者以“止戈為武”,又是一郢書燕說。

但“止戈為武”的說法,確實有所本。在東漢許慎(58-147)所編著的“說文解字”(這是我國首部字典)裡,於“卷十三”的“戈”部,對於“武”字之解釋為:

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其中“楚莊王”(西元前?-591年,西元前613年登基,在位23)可是赫赫有名,為春秋五霸之一。“戢”又是什麼意思?“說文解字”也在“戈”部的“戢”字,解釋成:

戢:藏兵也。

即將兵器收藏起來。不過,在一般字典(包含“康熙字典”及“辭海”)裡,都是將“武”字列在“止”部,而非“戈”部。

許慎藉楚莊王的話來解釋“武”字。此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中記載,當臣子進言把敵軍的屍體堆成一座山丘,以顯己方之軍功:

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楚莊王卻不以為然地回應:

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這是“止戈為武”最早的出處。

上述“宣公”,乃指魯宣公,為春秋魯國的君主之一,在位18年,從西元前608591年。宣公十二年,即西元前597年。所以“止戈為武”的講法,至少已有兩千六百年了,可說源遠流長。在“漢書”“武五子傳贊”中,還有:

是以倉頡作書,止戈為武。聖人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干戈,非以為殘而興縱之也。

“止戈為武”早已成為一常出現的成語,相關的成語尚有止戈之武、止戈散馬,及止戈興仁等。

必須一提的是,就算在甲骨文裡,左下方的“止”,形像似腳趾,“止”真有“腳趾”的意思嗎?“說文解字”於“卷三”,對“止”字之解釋為:

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从止。

意思是:

止乃底部的基礎。像草木長出地面根莖的基址一樣,故以“止”表示“足”。凡與“止”相關的字,都採“止”為邊旁。

顯見“止”確有“趾”之意。即怎麼看,“武”的本意,較該是持戈前進,而非停止持戈。要知當前進變成停止,武也就不武了。

有人可能好奇,在“武”裡“戈”的那一撇呢?喔!跑到“武”的上面那一短横,幾千年來,我國文字可是歷經不少演變。

以“腳趾”當做“武”字中“止”之意,亦較易解釋“正”的字形。“正”字的甲骨文之寫法,是“止”上方一點。那一點可視為太陽,太陽在人的正上方。人向著某一目標前進,那方向就是正確的方向。

甲骨文產生於商朝(西元前1571-1046)。商朝對內對外爭戰不斷,很難有止戈為武的反戰思想。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X0SN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53274 位訪客
*